10月12日, “传播的力量——欧美新闻业历史人物手迹主题展” 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开幕,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先生为展览致辞并揭幕。 这是欧美新闻业人物手迹第一次走进国内新闻专业教育机构,其中多数为国内首次亮相 。 本次展览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与西元收藏联合主办。 展品...
9月26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深研会第9期“双一流”与虚拟仿真项目建设在人大新闻学院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河南大学等十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展开交流,深入探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设计与建设...
9月25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1978级校友开展入学40周年返校活动,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周勇,副院长张辉锋,党委副书记蒙彬、韩晓宁, 1978级校友、学院原执行院长郭庆光,学院原党委书记刘夏阳等与校友会见座谈。
9月25日上午,格鲁吉亚《回声报》(《Resonance》)总编阿卡基·戈维姆拉泽(Akaki Gvimradze)前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交流访问。人大新闻学院副院长张辉锋会见戈维姆拉泽一行,赵永华教授与学院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会谈。
2018年10月13日,中外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会议(2018)暨2018中国传播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8月30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带一路”沿线调研团来到卫星通讯社,围绕其对外传播理念、布局与实践,与通讯社相关负责人展开了座谈。
圣彼得堡当地时间8月3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带一路”调研团来到了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的“波罗的海明珠”建设项目参观调研,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实施五周年之时,回看“波罗的海明珠”项目十多年来的发展变化,感受中国企业的海外印记。
8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带一路”沿线调研团走进华为(俄罗斯),探讨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而媒体合作作为奠定民意基础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都是维系和加强中俄交流的重要桥梁纽带,不断推动着两国合作与发展的进程。得益于中俄两国建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俄媒体交流合作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深化。 8月29日上午,中国人民...
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调研团首站来到了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语文系,对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学生活动、实习实践、境外交换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和学习。
圣彼得堡当地时间8月31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带一路”沿线调研团走进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与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相关负责人就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俄媒体合作展开座谈。
莫斯科时间9月16日至9月22日,应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以下简称“莫斯科大学”)与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的邀请,中俄新闻教育高校联盟中方高校交流访问团从北京出发,赴俄罗斯开展2018年度中俄高校交流访问活动。
9月11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18年迎新大会暨“开学第一课”在学校明德堂举行,学院全体教职工共同欢迎2018级350多名新同学的到来。 随着庄严的钟声响起,明德堂大屏幕上播放的电视片开始展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的历程。方汉奇、何梓华、胡福明、陈锡添等一代代学者、校友,分别回顾了学院的办学实...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之际,8月27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10名师生启程前往俄罗斯。这是学院连续第四年开展“一带一路”沿线调研,此行将以“民心相通”为主题,探寻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印记,考察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中俄媒体交流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调研团由赵永华教授指导,经过选拔培训的8名本科生、...
从人大出发 到延安学习 新闻学院博士生党支部开展“不忘初心”主题调研
7月20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专家评审会在明德新闻楼举行。专家组听取了人大新闻学院自我评估情况汇报,与师生代表交流座谈,并给出反馈意见。
5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新闻楼演播厅,中国新闻社摄影部主任毛建军在第16期校友讲坛暨《经典新闻案例解析》课程上,结合自己的新闻摄影实践,与大家分享了他对于新闻摄影的理解。 毛建军 1989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摄影专业,同年进入中国新闻社摄影部,曾从事时政、体育、时尚、社会新闻等领域的...
6月26日至29日,来自美国、加拿大、瑞典、西班牙、新西兰、阿根廷、阿联酋、奥地利、澳大利亚、巴西、德国、俄罗斯、斐济等14个国家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地区的21家华文媒体的22位媒体负责人,走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参加 “北京情思·2018年海外华文媒体北京行”活动 。 海外华文媒体于中国人民大学合...
各位老师、家长、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徐壮。2018届硕士毕业生。我的导师是周建明教授。 老师突然离开对于学生而言当然难以接受。因为我与周老师一起读过太多读不懂的书、由他请过太多我自己舍不得吃的饭、还挨过他太多受之有愧的表扬和一针见血的臭骂,所以诀别也就变得格外艰难。 但是,凭我对周老师的了解...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家长们、孩子们: 上午好! 我是毕业生李婧文的爸爸。 今天,是惜别的时刻,更是启航的时刻;是伤感的时刻,更是荣耀的时刻。作为一名家长,我心里充盈着幸福、激动、喜悦,更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今天在场和不在场的学生家长向四年来辛勤培育孩子们的各位老师及教职员工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