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火山喷发的今天,快手作为该领域的领头羊起步早,拥有广泛用户。如何更好地记录真实的世界,快手科技高级副总裁余海波给出了答案。
2019年2月26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第18期校友讲坛暨经典新闻作品案例分析课程在明德新闻楼演播厅举行,新闻学院1989级校友余海波进行了题为“快手:让这个世界的真实被看见”的主题讲座,呈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快手。
余海波,快手科技高级副总裁,1989年至1996年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先后就读本科和研究生,原北京青年报总编辑。曾获中国新闻奖,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
真实的快手
在讲座中,余海波首先强调了“真实”这个词。对于新闻人来说,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而在快手上,大多数短视频同样来源于普通人的真实生活,记录这个时代发展的种种切面。
快手诞生于2011年3月,最初是一款用来制作、分享GIF图片的手机应用。2013年7月,快手从纯粹的工具应用转型为短视频社区,成为用户记录和分享生产、生活的平台。8年的坚持,越来越多人在这个平台上分享、展示自己的真实生活,这些有趣的内容也吸引更多人加入到快手大军之中。
余海波认为,快手的产品形态是“照片+短视频+直播”,以短视频为主。在这个全年点赞数超过1400亿的生命力强劲的APP上,用户关注生活类短视频最多,为28%,其次是“小姐姐”(14%)、美食(11%)、技艺(8%)、职业技能(8%)等。虽然快手的生态是参差多态的,但唯一不变的就是真实。
时间和空间的力量
余海波表示,快手可以给社会带来两个价值: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
时间维度上,用户可以在快手记录同一场景的一年四季,感受岁月轮回,人生静好。在这里,可以看到四五年前早期用户在着装、生活境遇上的巨大变化,也可以见证一个小生命从娘胎起直到三四岁的成长过程,“时间的力量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大”。
空间维度上,在东西南北边境、大山深处都有快手的用户,比如乌苏里江冬季捕鱼、帕米尔高原旅行家、勇登珠穆朗玛峰的无腿人夏伯渝……快手还能连接“孤岛”——在相对闭塞地区的人们拍快手,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生活,消解孤独;还可以带来一些收益,改善自己甚至周边人的生活。余海波现场透露,过去一年,1600万人在快手获得收入,其中340多万来自国家级贫困县区。
这样的全民活跃度或许来自快手一直以来的理念:生活没有什么高低,每个人都值得被记录,快手APP,记录世界,记录你。快手给生命中的情绪一个宣泄和表达的出口,这一些都可以被记录。正如余海波所说,当看到一些视频时,他们也会质疑是否只是一个段子,进而会去探寻视频背后的故事。但诸如给工友过生日带来的感动,拿到多加了肉的面的工人表现出的复杂心情,这些装不出来,反映出中国最普通的人内心的朴实和谦卑。
快手正是给予了他们平台去记录和展示自己。“生命值得高歌,即使世界以痛吻你,仍旧可以报之以歌;即使生命本色复杂而黯然,一样可以绽放生命的原力。”快手的短视频中并不缺少这样的正面例子,他们所带来的是励志的温暖。
快手的三组关键词
余海波将快手的关键词概括成“记录与分享”(见证时间和空间上的价值),“平等和普惠”(让每一份生活得到正视和尊重)和“真实与向善”(科技温暖人心)。
他通过多组短视频来表现快手的“记录与分享”。有记录时间线的短视频,可以清晰地看出成长;有记录感情的短视频,从心底感受爱的力量;有记录山川湖海的短视频,将世界的美展现在眼前。
快手能在众多短视频平台中稳步发展,与其“平等和普惠”也有极大的关系。“快手真正的本质不是说提供了技术平台,而是每一份生活都可以被理解。”余海波对于快手的发展也有自己的理解。
同时,作为快手引路者的两位创始人宿华和程一笑对理念一直坚定:让注意力像阳光一样洒向每个人。在创始人的带领下,快手的平等和普惠也不会有过多的偏差,观点反映在行动上,就是注意力分配,快手会更愿意抬起“长尾”,长尾内容播放量占比达70%,快手坚持去中心化的流量配比,真正实现长尾变现。
“真实与向善”偏向于科技温暖人心,分发机制和科技向善。余海波认为伟大产品有三个关键点:一是覆盖人群广,二是把握时代脉搏,三是创始人心里有阳光。快手也致力于扶贫,消除孤独,促进理解,重塑行业,促进交流和创造,帮助他人。快手的技术平台用于帮助人们,使用DA+AI(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让每一个人的记录形式更丰富、有趣、高质量。技术有用户感知的前台,还有中台和后台。视觉信息也可以驱动音乐生成,实现视频用户双向感知、精准匹配。快手希望通过DA+AI技术呈现更广阔而真实的世界,成为全球用户寻求内心幸福感的基础设施。
在提问互动环节,有同学问道:“快手在三四线用户基数大,而其余的视频平台也想要竞争市场,快手如何在保留原有优势的同时,抢占一、二线城市市场?”余海波对此回应:“快手确实遇到了极大的挑战,这是一场漫长的战争。我们会追求极致,把自家产品做好;也欢迎众多的友商与快手一起共同开拓短视频的行业,让短视频更好的发展,迎接更好的未来。”
文字:学术部
图片:新闻中心 孙雪俊杰 尹晓彤
美编:新媒体中心
编辑: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