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3万逾册专业类书籍、有邵飘萍等新闻界前辈的史料藏品,这里能复制文献资料做旧如旧还将进行文献资料数字化开发,这里可借阅可自习可研讨,这里曾经出过一位发文250万字的资料室主任……
这里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资料室,历经一年的改造,组建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文献中心。4月24日,曾经在资料室工作的离退休教师与学院教职工相聚在新近投入运行的文献中心。
下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献中心拥有3万逾册新闻传播专业类书籍,包括燕京大学新闻系在内的学生毕业论文数千册,期刊万余册,各时期的报纸合订本数千册和大批未合订报纸。此外,还保存有邵飘萍等新闻界前辈的珍贵史料藏品。前不久,甘惜分先生的家人还专程送来了他早年的采访笔记本。
目前,文献中心分为文献保存库、自习阅览区、学院历史物品陈列室和文献保护与数字化开发工作室四部分,未来还会建成文献数据化开发工作室。自习阅览区装配桌椅后可以同时容纳70-100人。
在新近投入运行的文献中心,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向教职工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新闻学院大楼与未来传播中心建设蓝图。新址规划包括博物馆与文献中心,在现址文献中心基础上实现功能延展。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先生专程前来,讲述了他与文献中心六十余年的渊源。
1953年,方汉奇将自己收集的3000多种报纸全部赠送给北京大学新闻专业,北大将中文系教学楼中的一个房间专门设为新闻专业资料室。当时,方汉奇负责新闻史教学工作,但教材只有戈公振编写的《中国报学史》。为了获取更多教学研究资料,方汉奇接连几年奔走在各个图书馆和旧书店收集文献。当时旧书店集中的中心城市有北京、上海、苏州、南京和扬州等地,他利用几个假期将这几个城市全都跑了一遍。1955年,北大新闻专业资料室举办了第一次展览,方汉奇捐献的3000多种报纸中的精品和几年来新收购的资料都在这次展览中展出。
1958年,北京大学新闻专业并入中国人民大学,与燕京大学新闻专业的全部资料一起都由人大新闻系接收并正式成立具有一定规模的资料室,管理人员也更加完备。“如今人大新闻学院资料室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硬件设施良好,馆藏也非常充实。希望文献中心不仅是人大新闻学院文献资料的中心,也能成为全国新闻传播院校文献资料的一个重要基地。”方汉奇先生谈到。
“在这里工作了20年,自己感到非常荣幸。”新闻学院研究员刘保全先生曾任资料室主任,从1979年来到新闻学院资料室工作直至退休多年,他在全国新闻传播学科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论文300余篇,约计250万字,参与编著《应用写作大百科》等辞书共4部,主编《应该这样写》《新闻导语·背景·结尾写作经验荟萃》等教学参考用书共18部,撰写《新闻采写技巧》《新闻精品是这样采写成的》等专著13本,很长一段时期里是新闻传播学科的高被引学者。
“除了馆藏和借阅功能之外,文献中心在改造后,引进了一批新的设备,以便更好地推进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建设,方便师生使用。”文献中心工作人员李沅傧介绍,未来,文献中心将致力于新闻学院“数字记忆工程”和“新闻传播类经典文献数据库”的建设,探索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文献内容开发,促进文献资料的数字化整合与呈现,努力建设成为“一流的文献中心”和“一流的知识基地”。
欢迎来到文献中心
文献中心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地址为明德新闻楼F1一层,目前开放时间是上午8:00-11:00和下午14:00-17:00,未来会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文献中心可供自习和研讨,请注意保持环境安静有序。
书籍阅读完毕要交给管理人员进行整理排列。
文献中心书籍可以外借,与学校图书馆书籍借阅方法相同。从文献中心借出的书籍只能在文献中心归还,不能在图书馆归还。
不得携带有色饮料和其他食物。
图文:新闻中心 许文心
美编: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