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同步,与时代同行
——广播电视学专业介绍
周勇,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你也许不熟悉广播电台、电视台,但对广播电视一定不会陌生。随着汽车社会的到来,在移动状态下通过广播了解路况信息、打发堵车的无聊时间,这样的事情很多人应该都经历过。电视更是如此,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媒介之一,它无时无刻不存在于你的生活中:我们透过电视直播观看9.11世贸大楼的恐怖袭击、08年的汶川地震、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的神奇夺冠、天宫二号中的太空生活;我们从《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了》、《奔跑吧兄弟》这样的综艺节目中体验与男神女神的近距离互动;我们从《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纪录片中感受中国大地的风土人情;我们从《神探夏洛克》、《太阳的后裔》这样的电视剧中缓解疲劳的神经、追寻时尚的足迹……甚至,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都被电视所营造的影像故事所影响:在你变成剁手党的过程中,无处不在的电视广告是不是默默地起到推手的作用?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有图有真相”是不是潜移默化地左右着你的判断?时尚和流行的背后,有没有电视剧中王子与公主童话世界的影子?
这就是广播电视,一种通过视听手段影响社会的媒介,我们用声音和影像传播信息、表达态度,型塑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正如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他的《世界图像的时代》一文中所说的:“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正是在后现代文化向“图像”转向的大背景下,广播电视、特别是电视作为一种强大的媒介成为现代社会运行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艾美奖得主、知名的历史纪录片导演肯.波恩斯如是说:“电视在急剧侵蚀现有政体的同时以其特有的本质和对事实的揭露为公众构筑了一个多元文化的民主。电视让我们可以真正以一个公民的姿态来见证伟大的历史时刻和运动,不光是现在,更是无尽的未来。……电视终将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会通过我们自己制造的影像来不断展现对人类历史的追忆。”
这就是你们将要掌握的一种力量。
25年前,当我从湖南的一个小城汨罗(那里因屈原的投江而知名)走进中国人民大学的时候,很多人问我:你考了全省文科第一,几乎可以自由地选择国内任何一所大学和专业,为什么要选择读人大新闻系广播电视专业?那时的我无法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只是懵懂地感觉新闻是一个我喜爱的行业,而人大新闻系(后来的“新闻学院”)又是全国最好的。那时的我对于新闻的理解还是模糊的,只知道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至于这“无冕之王”长什么样,我并不清楚。好在有人大新闻系,这个始终位居全国新闻教育界翘楚的地方培养了我“铁肩担道义”的情怀和视野,也教会了我“妙手著文章”的技巧与能力。当然,我的“文章”是用声音和影像来完成的,这种生动的“文字”为我打开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也让我见识了它的力量。在广播电视专业本科毕业后,曾经有十多年时间,我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采编一线工作,先后担任过《晚间新闻》、《早间新闻》栏目的编辑和负责新闻直播的制片人,和同事们一起开创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亲历过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神舟发射、汶川地震、奥运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在做《晚间新闻》编辑的时候,有一天,我在新闻播出间里想着一个问题:对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来说,这个工作的成就感在哪里呢?彼时,望着眼前电视屏幕上正在播出的新闻,我突然意识到,这些我亲手选择、制作、编排的东西将透过电波传到几千万户家庭,对于这些人来说,是我和我的团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对这一天的认识:什么事情是重要的、什么事件是值得关注的,而什么是可以忽略的。这种力量以及由此带来的满足感,恐怕很少有一份职业能够达到。感谢中央电视台、感谢电视工作让我有了这样的机会,更要感谢人大新闻学院,是它在业界的地位和声望让毕业生在职业生涯的初期就可以获得这样高的起点和平台。
这里要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专业。人大新闻学院的广播电视专业始建于1985年,是全国最早开设这个专业的院校之一,目前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全方位的培养体系。1985年,广电专业迎来了第一批、也是非常特别的一批学生:他们是为当时的中央电视台定向培养的。今天,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都已经成为中央电视台的中心和部门负责人,或者知名编辑、记者。这也开启了广电专业的传统:30多年来,我们的毕业生大多活跃在中央和省一级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或者作为一线编辑、记者,或者作为主持人,或者作为管理者。他们中,有的作品多次获得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中国新闻奖”(名字太多无法列举)、有的个人获得中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长江韬奋奖”(比如85级师组、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的杨华)、有的成为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比如87级师兄、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主持人张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的业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毕业生开始进入腾讯、百度、阿里、新浪、网易等互联网机构,以及政府部门、企业等一切需要视听素养的工作岗位。尽管民间的影像制作不再遥不可及,但是高级别、高质量影像内容的制作仍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经过严格专业训练、具有高水准的价值判断和内容创意能力的广电专业人才在市场上的需求不仅没有削弱、而且在不断增强。这也正是人大新闻学院广电专业的优势所在。
9年前,我离开了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制片人的岗位,回归学校专心从事广电专业教学科研工作。有一句话说,“是我们的选择成就了我们的样子(It is our choice that makes us who we are)”。从学校走向社会又回到学校,从学生、电视台编辑到教授,二十多年的人生下来,如果今天再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人大新闻、选择广电专业,我会有更好的回答。归结起来一句话:它让我的人生无悔。
专业名称:广播电视学
专业导游:新闻学院 高贵武副教授
Q1:广播电视学的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广播电视学的研究对象是广播、电视媒介及网络新媒体中音视、视频等传播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基本规律,一般包括音频、视频内容的采集(访)、编辑、营运、管理;音频、视频节目的策划、撰稿、编导、制作、出镜报道、主持播出;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管理和运营等等。
Q2:广播电视学专业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
本科阶段的核心课程包括“广播节目制作”和“电视节目制作”及“纪录片制作”三个方面,可以帮助同学们的打好基础,获得关于广播、电视及新媒体音频、视频内容制作的重要的基础知识。
Q3: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什么特质?
除了具备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所具备的共同特质,如强烈的好奇心、良好的文字功底,广播、专视学专业的学生还需具备对声音、画面的敏感度和艺术想象力,在镜头(话筒)前表达的勇气,以及一定的吃苦精神和卓越的组织能力。
Q4:广播电视学专业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广播电视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的音、视频内容制作是一项技术性和艺术性要求较高的创作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热情、时间和精力,甚至需要在协作环境下完成。因此,广播电视专业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也正是广播电视学专业学习所着力解决的问题,即如何协调技术与艺术、热情与时间、创造与合作间的平衡关系。
Q5:社会上是否存在对广播电视学专业的理解误区?
社会上有时会根据字面意思误认为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定位偏向技术,误认学习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从事与广播电视相关的技术工种,实则不然,我们的广播电视学专业虽然覆盖技术,但整体以内容创作为主,重点学习的是广播电视与新媒体音、视频内容制作的方法和理念,对应的是广播电视和新媒体中的策划、采访写作、编辑、出镜报道、节目主持、管理等工作岗位。
Q6:现实中有哪些问题需要通过广播电视学的专业人才来解决?
现实中的广播、电视及新媒体该如何运营发展?广播、电视媒体和新媒体如何才能生产出既有品质,又深受大众喜爱的音频、视频作品和节目?广播电视媒体和新媒体如何才能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这样的专业性问题只能通过广播电视学的专业人才来解决。
Q7: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哪些行业就业?
与新闻传播专业的所有毕业生一样,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会面向媒体,所不同的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毕业生会首先选择广播电台、电视台、视频网站等媒体就业,除此之外,考公务员、进名优企业、到重点高校读研究生、出国留学也是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选择。
Q8:广播电视学专业有哪些知名校友?
我校的广播电视学专业自1985年创办以来,时间不算太长,但已为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媒体和地方各大媒体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杨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副主任侯东合、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张庆、世熙传媒总裁刘熙晨以及著名节目主持人张斌、刘建宏等知名校友均出自广播电视学专业。
Q9:专业的保研率和出国率如何?
在广播电视学专业每年毕业的学生中,出国率和保研率一般都在60%左右,以2016届的毕业生为例,其中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和其他内地著名高校读研的学生占总毕业生总数的30%,到美国、欧洲、澳洲及香港、台湾等继续深造的学生也占毕业生总数的30%。
Q10:为什么选择人民大学的广播电视学专业?人大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科地位如何?
作为全国最早一批设立的广播电视学专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校广播电视学专业始终在全国广播电视学专业排名中居于第一的位置。如果想有机会到全国新闻传播学排名的第一的新闻学院学习前沿的新闻传播理论和实务,想有机会掌握一流的广播电视学理论与实务,想有机会接近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视电台、优酷土豆、爱奇艺等一流广播电视和音、视频新媒体,当然要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
校友感言:
人大新闻系(新闻学院前身)广电专业是我1987年高考第一志愿,也是我职业生涯第一推动力,我自豪是人大广电的一分子。
——张斌,1987级本科生,中国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
在人大新闻读过,你收获的将不仅是知识和能力,还会有能助你攀登的人梯。你懂的!
——李风,1985级本科,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部主任
李风,1985年进入人大新闻学院本科学习,是首届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毕业生。1989年进入央视,在新闻中心服务28年,做过国内报道记者、驻外记者、编辑、栏目制片人,现在负责操作世界上观众规模第一的《新闻联播》栏目。
以我二十多年从业经验看,新闻媒体专业是文科学生一个较优选择。我概括为“两个最广泛”。就是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人兴趣最广泛的涉猎各学科知识,不必拘泥于本专业的技巧训练。在媒体从业过程中可以用最短时间最广泛的了解社会,最高效率的找到努力方向。
——谢力,1990级本科生,华人文化基金董事总经理、华人文化控股集团联合总裁
人生难得几载青春,最美好的事儿,就是最美好的年纪在最理想的学校,最美好的时光徜徉在理想的海洋,人大于我,是人生的第二故乡,亦是成长成熟最快的地方,感恩身边亦师亦友如亲人一般的人们,期待回归,再续前缘!
——李峰,2012级本科生,2017级硕士生
2007年走进人大新闻学院大楼的那天仿佛还是昨日,转眼“三进宫”的我已与人大广电“纠缠”十年了。三千多个日子,识得了恩师挚友,学会了拍片剪辑,经历了别离归来。而人大广电一直是我心底的第二故乡,是让我成为更好的我的地方。
——胡岑岑, 2007级本科,2011级硕士,2015级博士生,韩国首尔国立大学访问学者
于我而言,广播电视专业让我发现了人生的多种可能性,它给予我最宽广的平台和自由度,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我的价值与人生意义。
抱着成为主持人的浪漫理想,我加入了进来,发现,这里不仅提供给你仰望星空的舞台,同时更注重实践与沉淀:从片子的拍摄到后期的制作、从出镜报道到节目策划编导,全流程的参与使我们和这个行业更加契合。技术上获得提升的同时,广播电视特有的团队合作的星动模式,培养了一群擅长分享、协作、组织、交流的人才。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看山看海,通过镜头参与到不同形态的人生里,构建万千世界里色彩斑斓的小世界。
这个专业的魅力在于,它不会打压你的天性,反而更愿意培育有创造力、有想法、全方位发展的人才。我们用强而有力的实践辅助理论,在沉淀自我的同时也传递出青年人的声音,无论幕后还是台前、文字或是影音。回顾过去几年的岁月,我如此庆幸自己的选择。
——2013级本科生 姜思宇
初学新闻,觉得它能带给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摄影,摄像,需要对于画面中的各种元素和光线的把握。再学新闻,亦觉得十分艰难,不仅仅限于对美的捕捉,一张小小的照片背后可能有诸多利害关系需要权衡。作为一名广电人,终日和视频打交道,也磨练出了对画面和声音的敏感,也有很多机会去到天南地北见识不一样的生活。大一上期的新闻与传播导引课期末考试的题目之一是选择新闻传播学科的原因,那时的我写道:新闻不仅能拓展我生命的广度,也能拓展生命的深度。如今大三的我反问自己,实现你的理想了吗?我可以心虚地回答:至少是,在路上。与传播导引课期末考试的题目之一是选择新闻传播学科的原因,那时的我写道:新闻不仅能拓展我生命的广度,也能拓展生命的深度。如今大三的我反问自己,实现你的理想了吗?我可以心虚地回答:至少是,在路上。
——2014级本科生 钟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