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高级编辑、对外部国内新闻采编室主任黄燕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新闻楼0402教室开讲,与人大新闻学院2016级国际新闻班硕士一起畅聊“国社”对外报道与国际传播中发生的故事。这是国际新闻传播专业本学期国际新闻报道前沿系列讲座之一。讲座由新闻学院院长助理、国际事务部主任钟新教授主持。
在讲座中,黄燕分析了当下国际传播的大环境,她指出西方媒体提供着全球90%以上的新闻信息,拥有优势话语权。而中西价值观、新闻观的不尽相同,导致误解乃至歪曲时有发生。与此同时,世界更加密切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她认为,国际思维、跨文化思维对于从事对外传播工作十分重要,中国的传播者还需提升国际化和多样性的思考维度及表达方式以避免误解的产生。黄燕反复提及mindset(思维方式)一词,她提醒同学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国际意识。“塑造国家形象,是一个远远超出语言范畴的系统工程,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但要到达沟通的彼岸,必须要有知己知彼的能力和准备,而‘知彼’最重要的,恐怕是思维方式。”
黄燕还跟大家分享自己或同事做的多项报道,以及稿件背后的趣味轶事,通过一个个记者的发现告诉同学们在从事新闻工作过程中要保持好奇心,进而学会观察、嗅到新闻。例如,一个山区农民看好土鸡蛋市场潜力,买了6000只鸡在山上放养,鸡吃光了半座山的草却不下蛋。眼见着鸡群要饿死了,情急之下他把鸡免费送给农户养。后来,他便上门收购鸡蛋。一次投资失败的经历却让他意外创造出借鸡给农户、与农户共享收益的商业模式,成为当地精准扶贫的一个成功案例。这就是记者在千篇一律的扶贫故事中挖掘出来的。
除了好奇心,她还非常重视记者讲故事的能力。“告诉我一个事实,我会学习;告诉我一个真相,我会相信。如若告诉我一个故事,它会永远留在我的心里。”她将这句古印度谚语送给同学们,希望帮助大家理解故事的力量,将来采写出深入人心的好故事。
当下,信息发布无所不在,信息传播无时不在,信息接收无处不在。在媒介融合时代,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也在积极努力地跟上时代节奏,打造移动端、网络以及社交媒体等全媒体报道平台。
黄燕向同学们展示新华社在推特和脸书官方帐号上所推送的特写报道。在回答同学提问时,她还现场演示,比如在采访儿童或者坐着的人时,记者可以蹲下来,便于与受访者平视,也不会显得气势凌人。
讲座上,国际新闻班的同学也积极发言,崔灿表示她对黄老师开场时分析的一张北京奥运会期间世纪坛附近的女排雕塑照片印象深刻,并认同黄老师说的如果体现出多样性会更好。林光耀谈到:“黄老师从北京奥运会说起,分享现阶段中国对外传播中的问题和自己的看法,为我们提供了对外传播资深专业人士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很受启发。”
来自《今日巴基斯坦》数字媒体专家哈桑•艾尔沙德(Hassan Arshad)在讲座结束后接受采访时说:“这个讲座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主讲人重点讲述采访对象和故事的挖掘,关注新闻中‘人性’的部分,这是和以往强调‘新闻技术’的讲座不同的地方”。
黄燕在新华社工作20多年,多件作品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全国“五一新闻奖”、“五四新闻奖”、“科星”新闻奖、“全国环境好新闻奖”、“中国教育好新闻奖”、“首都女记协好新闻奖”、新华社社级优秀新闻奖等奖项。同时,黄燕老师还是人大新闻学院国际新闻班同学的业界导师。
文/陈晓静 图/钟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