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公告
  1. 新闻动态
  2. 通知公告

85周年校庆 | 全球高等教育管理者论坛举办 探讨文化传播与文明成长

发布时间:2022-10-03    作者:    点击量:

教育令文明薪火永继,对话令文化交融共生。9月30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八十五周年校庆重要学术活动“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2022年会暨全球高等教育管理者论坛”在国学馆举办,会议主题为“文化传播与文明成长”,邀请全球学者、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共享真知灼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作为联合承办方,邀请了来自美国、德国、俄罗斯有关高校和国内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五位知名学者与会。

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新闻系主任瓦尔丹诺娃围绕“金砖国家媒体系统:中俄的历史与趋势”这一主题进行发言,为中国和俄罗斯媒体系统的比较研究提供新视角。她表示,在全球化和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从中国和俄罗斯媒体的比较性视角开展研究十分重要,这种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了解两国的相似性,同时也可以打造新的有关媒体体系的商业模式。除此之外,她主张,面对社会发展的数字化趋势,金砖五国不应该依赖于全球媒体政策或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媒体行业,而应保护自身国家知识产权,提供开放的网络平台,努力实现传统媒体的数字转型。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教授以“从文化多样性到传播多样性”为主题,从传播多样性的视角阐释文化多样性在当今世界存在的意义。他表示,21世纪存在着文化多样性的当代焦虑。从传播的视角研究文化多样性,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文化多样性对于当代世界身份认同的建构、传播环境下的权利平等、文化多样性带来的价值体系多元化,以及文化多样性用于行为合法化的辩论等问题和现象。他认为,一个在传播中被重新“安全化”的世界是当今文化多样性被挑战的核心,当所有的话语变成了安全的话语时,文明的对话就从高远现代性的追求变成了对马斯洛底层需求的捍卫。对此,他表示,要用传播的多样性实现文化的多样性,传播多样性是对文化多样性的技术确认,我们可以在这种技术确认中寻找文化多样性和现代性之间的调和,进而实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塑。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杨保军作“以文明方式展开文明交往”主题发言。他表示,21世纪的人类尽管在整体上处于和平与发展的大道上,但同时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与自然、人与人、国家与国家、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关系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探究不同文明间如何相处是解决上述诸种冲突的关键。尽管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在不同程度上进入了文明阶段,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远未达到“文明”的程度,甚至文明间交往还停留在相当野蛮的阶段。他强调,必须高度警惕文明的野蛮和野蛮的文明;文明地交往才是文明间交往的应然之道。这是成本最低、表现最美和效果最优的文明间交往方式。人类不同文明只有以文明观念和文明方式行事天下,才能造就天下文明。

美国耶鲁大学历史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濮德培以“20世纪世界中的清朝:合作与冲突”为题,探讨了20世纪的中国如何与帝国主义开展交往,这其中既有中国抵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和掠夺的冲突,也有运用国际法支持义和团收回经济主权和主动参与世界反对国际毒品交易等的合作。他表示,20世纪初的列强入侵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冲突,中国也开始慢慢意识到了救亡图存的重要性,开始西学东渐。在最后的十年里,清朝官员也认识到了全球潮流的强大影响,进而主动跟随潮流。中国为融入国际潮流和国际趋势所做出的努力,正是中国最后崛起的原因。

著名汉学家、德国波恩大学终身教授顾彬作“亚洲的藤影倒映于莱茵河的碧波:走向对话的必要性”主题发言。他以德国哲学为出发点,强调了开放、理解对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他表示,一个国家的发展情况与翻译和理解有关,翻译有助于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知识传递,开放的态度和视角是国家间进行对话和思想碰撞的关键所在。但还需注意的是,所有的理解和了解只为文化传播提供一种可能性,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未必能得到合适的答案,理解和了解更多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作总结发言。他表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交流的无奈一直存在,追求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理解、探求交流走向深入的可能性正是论坛举办的目的。不过,论坛的举办只是开始,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实现不同文明间的交流,达到更多的“大同”,在承认、理解多样性的同时达成共识。

本次学术论坛是校庆重要活动之一,来自全球各国的专家学者围绕“文化传播与文明成长”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本论坛作为一个跨文化的交流平台,不仅为不同文化和学术背景的学者提供交流最新学术成果的机会,更为推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社会合作提供更多可能性。

(文字:张心如 编辑:文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