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国资国企品牌传播和海外传播力度,2023年12月22日,由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指导,中国人民大学新时代国际传播研究院和国企形象建设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新时代国企形象建设沙龙——2024年国际舆论生态与海外新媒体运营展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致欢迎辞。周勇指出,今年10月提出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在当前国际传播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国企已经成为国际传播的一支重要力量。周勇表示,举办本次沙龙研讨的初心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希望未来与各方保持长远合作,共同推进国际传播事业发展。
2023年5月,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要讲话发表两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共建的“新时代国际传播研究院”正式成立。新时代国际传播研究院通过整合学界、媒体、国企央企资源,以学术作为上游导向,以实践作为下游支撑,促进国际传播事业中国际交流、传播实践、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新路径探索。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董关鹏以“5G全媒体时代的‘认知战’”为题,分享了他对企业国际传播现状的认识与展望。他结合海外访学的经历,在跨文化的视角下重新审视国内的公共关系实践。他从八大关系理论出发,讲述了西方企业在认知管理中关注的要素,建立良好的舆论导向需要企业关切各利益攸关方。他表示,目前中国企业在国际传播上面临着高速舆情、百变舆论、海量信息、视频第一、沉浸传播五大挑战,并针对这五项挑战分别提供了应对措施。他分享了北京冬奥会口径库建设的案例,并强调,推动话语体系精细化建设重点在于加强口径库常态化准备。最后,他总结了企业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四个要点:始于风险梳理,基于能力建设,善于补齐短板,赢在未雨绸缪。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国际新闻系讲师陈莹莹围绕“海外社交媒体内容运营:中外账号比较”的主题,分析了近十二年42家国企的64个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的实际传播效果,总结了相关经验与不足,为企业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言献策。她展示了企业账号采取不同内容策略,发布公司介绍、企业新闻、中国文化等不同内容的推文,对于点赞、评论与转发量的影响。她表示,海外社交媒体是中国企业与国际粉丝互动的重要平台。企业可以把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传播当作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发挥好情感传播的力量,赋予传播内容态度与温度,但需要谨慎对待国际舆论热点以防范相关风险。她认为,企业社交媒体运营的重点在于明确传播受众与传播目的。她建议,国企可以在与用户互动类型的推文上发力,并增加关于中国文化、员工故事、社会责任等软性题材的推文。
在沙龙研讨的互动交流环节中,现场代表根据自身实践经验、新技术赋能前景与2024年国际重大活动等内容提出具体问题,与在场专家学者热烈交流。
中国中车集团公司原企业文化部部长曹钢材表示,2024年巴黎奥运会将为国际传播提供良好的契机与平台,中国企业需把握好国际热点活动与项目。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董关鹏建议,国企央企需要拥抱元宇宙,并在新技术发展早期与领域内的专家团队合作,趁早熟悉掌握并占领高地。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国际传播系主任张迪认为,国企未来的国际传播内容可以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国际议题相结合,但国际敏感热点事件也潜藏风险,企业在进行传播时需要找准关注落点。他建议,企业对于自身社会责任的理解应与时俱进,挖掘生动故事,提升品牌建设能力,通过对社会责任的国际传播更好地为利益相关方赋能。他补充,企业可以拓宽新技术的应用场景,如尝试使用新技术更方便快捷地建立口径库。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赵曙光作沙龙小结。他强调多元主体合作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性,提倡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通过协作的方式来加强国家和企业的国际传播效果。他认为这种合作有助于融合多元视角,增强传播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国际理解与交流。
本次活动为国企形象研究沙龙第三期活动,来自政府机关、传媒界、学术界的领导、专家和各企业宣传干部近百人参加本次沙龙研讨。中国人民大学国企形象建设研究院院长吕大鹏主持沙龙。中国人民大学国企形象建设研究院将继续举办多场研讨沙龙活动,为国企形象建设提供交流探索平台和理论学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