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公告
  1. 新闻动态
  2. 通知公告

守护理想之光 | “好记者高校行”第三站:清华大学

发布时间:2023-12-18    作者:    点击量:

12月14日,“守护理想之光——好记者高校行”活动第三站来到清华大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驻安卡拉站记者陈慧慧、新华社国际部国际评论室编辑高文成、新华社国内部记者武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 主持人许钦铎作为讲述人,与清华师生共同探讨在国际传播背景下,主流媒体记者如何讲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莉在致辞中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感谢中国记协的领导以及主流媒体的记者朋友莅临清华大学,与清华学子面对面交流国际传播的理论与实践。

她指出,今天的“好记者高校行”将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同学们将一方面了解当前国际背景下新闻工作的难点和痛点,也将更好地理解新闻工作者的理想与担当。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驻土耳其安卡拉记者陈慧慧指出,追求真相是战地记者的初心。巴以冲突中,真相往往藏在政治宣传或者是信息封锁的迷雾当中,而记者的任务就是要撕开这层迷雾来揭示事实的真相。

如何站稳立场,在相关的报道当中始终保持客观、冷静、理智、不偏不倚,在国际传播中绝非易事,尤其考验记者的新闻素养和政治素养。在前线的30天,要坚持中央就相关问题的原则立场,客观、真实地将新闻事实展现。无论与危险相伴,还是与炮火为邻,对战地记者而言,寻找真相,永远都有价值,永远都有意义。

新华社国际部国际评论室编辑高文成基于自己的故事与经历,总结了3个关键词,分别是激情、好奇和思考。他表示,对驻外记者而言,激情意味着能够创造有利条件,打开困难局面。好奇心驱使记者去探索、深入挖掘事实真相。思考帮助记者立足大格局、大视角,形成对国际格局的科学判断。他还分享了自己在国际部评论室的工作经历,他表示,工作中国际部评论室始终从全球视野跟踪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注中国的发展状态和生存状态。“讲政治”这三个字绝不仅仅出现在年终总结里,更是国际评论部写下的每一个字、传递出的每一个中国立场。

新华社国内部记者武笛分享了作为视频记者在工作中遇到的3个人与他们的3条路。

一是职业之路。她在肯尼亚蒙内铁路建设的工作中记录了两年间一位土木工程专业女孩的成长。见证这片土地,从荒芜到繁盛,女孩曾激动表示,感谢记者记录下这个故事,这条路改变了她的一生。

二是回家之路。2015年,也门安全形势急剧恶化,中国政府组织撤侨,武笛作为随舰记者参加报道,在工作中与中国援建也门图书馆项目的工作人员张洪斌相识。张洪斌撤离途中看到军舰和五星红旗后泪流满面,他说,永远忘不了军舰上的条幅,上面写着“祖国派军舰接亲人回家”。无论是出国追梦,还是回国归乡,背后强大的支撑,都是如今强大的中国。

第三条,人生之路。在里约奥运会的报道工作中,她结识了奥运史上首个难民代表团的运动员之一安吉丽娜。她没有国家,也不代表任何国家,她只有一本联合国的旅行证明。最终她止步于预赛,回到曾经的肯尼亚难民营。采访时安吉丽娜表示,通过奥运会,她真正爱上了跑步,愿坚定以跑步作为人生未来的道路。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主持人许钦铎表示,当今世界,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缘政治对抗有所抬头,不确定性激增,再加上西方反华势力的鼓吹与攻击。做好国际传播面临着国际局势的挑战。

首先在国家层面,国家实力是根本,国家强大之后,就更需要会讲道理,讲好道理。在国际传播中要讲道理、明是非,才能交朋友、少树敌。

放眼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中国家,中国已经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足够分量的话语权,未来国际传播工作需要硬实力、软实力、国家综合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在全球范围内提高话语权和影响力。

4位嘉宾的分享引发在场新闻学子的思考与共鸣,讲述完毕后,进入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3位现场嘉宾对此展开针对性的回答。

对于有志从事国际传播专业的学生,3位现场嘉宾建议,要培养个人学习能力与开发未来发展潜力;还要在驻外环境中耐住寂寞,保证身心健康;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也非常重要。

谈及驻外工作中最需要克服的困难,3位老师提到语言障碍、生活与工作难以剥离、全面适应陌生环境的挑战等。

对于国际传播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嘉宾强调了要传播多元、立体的中国声音;在涉及原则性问题时必须想办法讲逻辑、讲清楚,力争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

“好记者高校行”活动是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担任理事长单位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协办,动员全国新闻界共同参与,树立新闻理想、展现新闻人风采的活动。在本次活动的感召下,相信新闻学子们会继续坚定理想信念,磨练专业技能,努力成为一名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的新时代好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