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未来媒体形态和内容生产的变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广告传播)与艺术学院(新媒体设计)于2018年秋季学期联合开办创意传播实验班,力图从设计、传播、技术三个维度进行知识融合及教学设计,建构起融合态、成长型、国际性的培养模式。
为推动创意传播跨学科教学改革创新,11月12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深研会第10期“跨学科视域下的创意传播教学实践”在人大新闻学院汉奇苑举行。本次深研会聚焦于“项目—任务”、“兴趣—专长”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艺术学院师生与信息设计、新媒体设计、广告实践教学等领域专家学者展开深入对话。
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
王建
王建介绍,创意传播实验班是艺术学院与新闻学院跨学科融合的尝试,以适应新时代传媒领域的发展变化,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深度融合。对于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实验班,两个学院的教师团队进行了深入沟通,将教学方案合二为一,创造设计融合性课程,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王建表示,创意传播实验班目前正处于摸索阶段,将不定期邀请各高校、业界专家进行指导,希望能广聚各方智慧,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主持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现代广告研究中心主任
王菲
主旨演讲: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传播环境与创新设计教育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郝凝辉
郝凝辉提出在设计教育中两个相互关联的要素:一是通过设计方式进行创新思维的改变;二是通过创新愿景及思维模式改变设计方法。面对消费者和传播环境变化的时代挑战,他表示,结合运用大数据、互联网和智能化手段,形成创新设计教育新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环境等方面将会形成颠覆式创新,推动学生学习思维的创新性改变。
郝凝辉介绍,“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物化体现,推动创新设计、教育形态不断融合交叉演变,通过将创新设计教育的四维因素(学生、教师、学校、社会)拓展到政、产、学、研各个领域,形成教育实体的生命力,为创新设计教育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智能化+”能够积累教学素材经验,提高教学实践效果;“互联网+”则节约教学成本,提高用户体验效果。借助“互联网+”形成大数据,通过“智能化+”达成控制权、使用权、分享权的博弈平衡,从而形成创新设计思维、资源、内容、传播、实践的完整生态链。
他指出,目前技术环境的进步还未真正带动教育方面的变革,其原因首先在于没有进行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教师、学生、学校以及社会形成的四维结构没有合作融合,也缺乏更大的专业平台;教育设计相互独立运作,没有形成教学网络;此外,教育模式固化,教与学仍处在一定的割裂状态。
郝凝辉谈到,媒介环境学的环境三层次包括符号环境、感知环境和社会环境,媒介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改写我们认知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方式。基于此,具体可采用三种教学手段:一是“大数据+”案例分析法,建立创新设计大数据库,根据客户需求,形成教学匹配关系,并形成分享经济模式;二是“互联网+”任务驱动法,采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结合,指定明确的设计任务,进行基于问题的学习,增强在某个领域的专注力,可以与热点设计、危机设计同步更新;三是“智能化+”学科交叉关联法,通过原型的仿真模拟,检验学习效果,并能够通过“互联网+”,从社交网络中得到认知反馈和情感反馈,反过来影响学习任务。
主旨演讲:设计良好的互联网银发用户体验
北京服装学院新媒体设计系主任
丁肇辰
作为曾涉足建筑设计规划、数字媒体与交互设计、数字娱乐设计、时尚趋势设计等学科的学者,丁肇辰教授希望自己能够成为21世纪工作者:成为一名Collaborator、Communicator,最终成为Critical thinker。
丁肇辰重点分享了国际工作坊“设计马拉松”的运作。工作坊搭建了高效运营团队,研究内容贴近热点课题、导入企业需求,团队成员分享工具与工作方法,同时进行跨专业协同合作,在活动中加入竞赛性质,使整个工作坊高效运作。工作坊在北京服装学院已经举办三年,今年的设计主题是“设计良好的银发互联网体验”,其出发点是满足老年群体的用户需求。面对新兴互联网事物,老年人表现出对互联网领域的陌生和不安感、相关互联网产品很少的不满和不便感,工作坊的研究主题正是针对老年人的网站使用体验、社交软件体验和智能设备体验三方面进行产品与服务设计,共包含11个设计课题。
丁肇辰表示,“设计马拉松”工作坊可称作艺术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其运作过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学生面对的三大现象:工具丰富,但依旧缺乏创意;沟通平台便捷,但依然没有效率;科技进步,但越来越像机器。工作坊对于选拔进来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采取淘汰机制;同时,其设计过程弹性、定制化,在运作过程中进行微调;再有,其前期调研量大,在实践中能获得对需解决问题的更深的理解。
“没有不适合老人的设计,只有缺乏理解的设计师。只要真正地换位思考,就会发现老年人的需求。”丁肇辰认为这种理解和换位思考的精神,正体现了设计马拉松工作坊的初衷。
主旨演讲:量子思维与创新设计
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 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覃京燕
覃京燕认为,21世纪是量子计算的世纪,是万物互联的社会,创新设计方法也需要做相应的提升。在这个社会里,时间不复存在,空间随心而转,生命有无机相互转化,“另一种智能”会出现,量子可能性会带来思维范式改变,“十一个信息维度”(点、线、面、体、持续态等等)影响着创新设计的场域。
“另一种智能”即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大数据计算分析进行辅助决策,消弭大数据所带来的设计不确定性。通过关注多样化的用户画像识别与用户体验需求来进行创新设计,通过人工智能实现情境感知、意识感知与情绪感知,为大规模客户定制独有的最适宜的解决方案。
覃京燕指出,量子思维与创新设计精神层面相通,都具有不定性、复杂性、关联性、混沌性、敏捷性、多样性、系统性、双生性和控制性。量子思维强调创新愿景动力的自我超越、创新模式的直觉思维、创新环境的掌控能力、设计移情情境预演的信息集成能力、创新综合能力和高速处理海量数据信息的能力以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创新发展能力。量子思维上的创新不是模仿世界,而是超越世界。相对于麦肯锡曾提出的几种创新模式包括科技研究型创新、工程技术型创新、客户中心型创新、效率驱动型创新,现在希望获得更多颠覆式创新,更多蜜蜂型的转化创新,而非仅仅是蚂蚁型与苍蝇型的设计形式的迁移搬运。人工智能技术颠覆式地改变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内容以及生产对象本身,变成了原子加比特的时代,更多的原生数据营造了多样化的数字化生存样态。
她提出,在人工智能时代,要坚持以意义为中心的设计方法,连通身、心、意,借助界面交流媒介,功能交互手段,内容交通评测,获得信息交换价值。在整个为用户而做的感知认知体验的设计过程中,始终需要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和稳定连通的心智模型(Mental Model)的构建。
主持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广告与传媒经济系
王树良
主旨演讲:数字化生存
中国艺术研究院 新媒体设计家
彦风
从自身的经历及其研究的交互设计领域出发,彦风谈到,艺术作品要关注社会现实意义、提出社会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他提出,我们处在多维的世界,学科交融早就出现,交叉在很多应用中出现一种扁平化趋势,要利用交互设计呈现价值,包括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设计出有温度有价值的内容。
通过分享“未来展望”“山山水水”“登陆月球”等作品,他指出,艺术不能仅追求技术的运用,要注意回归自然、回归本质——艺术的本初应当是与人心灵的碰撞,艺术思维是创作核心所在,创作者要精准定位出发点,“艺术加技术的思维,代表着未来的智慧”。
彦风的作品涉及数字媒体艺术、交互设计、信息可视化应用、数字出版、虚拟现实等多重领域,他表示,作为一个艺术家,更侧重情感的表达和流露,要做有灵魂的东西,这样的产品才具有不可复制性。当科技和交互急速发展,极度发达并被极度宣扬的时候,人们会一定程度上失去对材料、事物本身的基本感触。当信息被介质传递,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会被抑制和压缩,一些人类特有的价值也在慢慢消失。他的交互作品基于“低技术”甚至是“无技术”的物理媒介,将情绪与通感融入到关于“技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同时呈现出建立在事物内在逻辑基础之上的互动关系,帮助人们找到久违的触感以及其他心理体验。
他认为,艺术家可以提出一种未来的精神,具有关切未来的意识,传播有价值的东西。
主旨演讲:广告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院长
赵新利
赵新利介绍,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将“政、产、学、研、用”结合,打造各领域相互支撑的融通平台,为学生成人、成才,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广告学院涵盖四个专业:广告学系、公共关系学系、艺术设计系以及网络与新媒体系,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学习型空间、创造性环境和创新研究机会,并成立了多种类型的研究群、研究所与实验室,搭建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全国公益广告创新研究基地等平台,成立国家广告研究院与中国广告博物馆,为中国广告业输入了大量人才。
学院从成立伊始便注重实践教学,主动去业界寻找资源,从1996年开始,日本最大的广告与传播企业电通集团为广告学院开办讲座,试图让广告专业的教学既具有学术性又与业界接轨。讲座内容已汇编成多部专业性书籍,包括《体验设计——创意就为改变世界》等。
圆桌讨论
王树良:传播、设计等各个领域都有很大的进展,创意传播实验班如何能更好地实现融合?哪些课程更加适合融合?
覃京燕:选择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的学生,更加侧重高等工程、人工智能研究、材料等专业,这些专业偏技术层面,同时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一般来说,交叉学科跨度越大,越容易出成果。借鉴清华大学学部制和书院制相结合的机制,在书院层面打通资源,实现高效沟通交流。
郝凝辉:外已经有互联网+教学的案例,采取任务制的教学方式,所有教授都在workshop完成教学。不过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比较难找到真正的产出机制。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依然是搭建平台,建设分享型平台,借助源源不断的内容丰富平台。教育是长期的过程,只要有良好的内容资源,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将不成为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周勇
周勇表示,为切实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进一步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学院启动实施一系列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计划,并发起举办深研会。新闻学院与艺术学院的合作具有很大跨度,实际效果还是未知,目前正在努力从实践和教学中找到平衡点,期待获得更多专家学者的帮助。
第十期深研会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艺术学院、现代广告研究中心联合举办。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明才、赵前,教师段天然、甘华、葛勇,新闻学院副院长张辉锋、王润泽等师生与会。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深研会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双一流”建设科研项目之一,目的在于聚焦新闻传播教育界和学术界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发扬科研“钉钉子”精神,集中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的集体智慧,攻坚突破,期待通过每个具体问题的研讨带动某个领域教学科研的改革创新。2018年,人大新闻学院将持续推出系列小型深度研讨会,每次一个主题,几人深谈。
编辑/马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