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公告
  1. 新闻动态
  2. 通知公告

人大新闻学院启动学术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首次选拔九人入围

发布时间:2017-12-22    作者:学院媒体工作室    点击量:

12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科学术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首次选拔在新闻学院演播厅举行。经公开面试,2016级博士研究生何天平、王阳、赵睿和赵新宁入选学校学术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16级博士研究生杨奕和2017级博士研究生吴欣慰、束开荣、王雪驹,2016级硕士研究生郝君怡、耿晓梦、于瀛,2014级本科生李婧文、曹培悦,入选学院学术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他们将分别获得学校和学院资助开展研究。

本次选拔采取公开面试、差额入选、现场公布结果的形式,共有18名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报名申请。第一个单元是由4名2016级博士生参加选拔,确定进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推荐人选及推荐次序;第二个单元是遴选学生进入学院今年首次启动的新闻传播学科学术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申请人首先进行10分钟自述并展示研究计划,随后在5分钟内回答评委的现场提问,最后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选拔委员会对申请人进行现场评分,按分数遴选出进入到该计划的学生。

人大新闻学院副院长周勇介绍培养计划

人大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副院长周勇以及近百名师生观摩选拔活动。周勇副院长介绍,“新闻传播学科学术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由学校和学院提供资源和相关支持,鼓励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同学尽早进入到规范的学术研究中来。同时,希望通过该计划建立一个持续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

选拔委员会主席刘海龙主持选拔活动

 

此次选拔委员会由校内和校外专家组成,刘海龙教授担任主席。校外专家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王怡红、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毓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王洪喆;校内专家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宋建武,副教授陈阳、张迪、张金玺。选手导师不入选专家组。

申请人陈述

申请人陈述

申请人陈述

专家提问

专家提问

为了促使更多的优秀博士研究生投身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创新研究,力争培育出一批高水平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成果,中国人民大学从博士生二年级初,选拔部分具有学术研究潜质的优秀学生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给予研究经费资助,支持其开展创新研究。入选学校培养计划的学生将获得学校三年资助,年资助金额为第一年1万元,第二年2万元,第三年2万元,当博士生受到拔尖创新人才计划资助计划第二年和第三年资助时,其导师也相应给予每年1万元资助。

而进入学院培养计划的学生,将获得每年1万元的科研经费支持,其中本科四年级进入的学生从大四到研究生一年级两年间共获得1万元科研经费支持。学院还将为每个培养对象给予师资配备和学术平台支持。

感悟:

2016级博士生赵新宁:采取公开面试选拔的方式非常锻炼人,一方面保证了结果的公开公平公正,另一方面也能让自己通过观摩其他选手的表现,学习借鉴他们的长处。此外,专家的意见也很中肯,对自己进一步完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提供思路。

2016级博士生何天平:选拔形式很特别,有种学术“选秀”的感觉,但对选手的抗压能力和临场能力要求很高,尤其在现场提问环节。另外,对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师弟师妹,自己的建议是重视研究兴趣和研究热情,因为这是持续推动自己展开广电研究的动力。

体验:

2017级博士生来永玲:申请人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最精华的内容展示出来,这就不仅要求申请人对自己的研究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还要思路清晰、台风稳健。在答疑环节,自己收获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为自己来年的申报提供了思路。

2017级本科生王思琪:这次现场观摩开阔了眼界。师兄师姐们的研究方向很有新意,提供了不少宝贵经验。通过现场答辩的形式,师兄师姐们能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只是5分钟答辩的时间有点紧张,评委可能没有机会询问更多的问题。

评价: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兰:人大新闻学院的申请人整体表现非常优秀,几位学生展现了他们的学术素养、开阔的视野和在学术上的追求,这将会激励更多的同学在未来走上学术道路。当天的申请人都是展示各自的研究,未来的研究有些可能是以团队方式进行的,建议将来可以邀请一些学生组团进行研究、跨学科合作研究,可以进一步开阔视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王怡红:这次学术拔尖人才的选拔形式,开放透明,保证了程序公正,让大家能有得选,选得透明,选得公平。学术拔尖人才应该具备两方面能力,一是要名副其实,尽学生的本分,在真理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怕失败;二是要具备与人交流的能力,当天答辩的申请人没有把答辩看作是一种被动的交流,而是体现出在沟通方面的得心应手,展现了人大学生睿智、儒雅而有礼的形象。

对于本次“新闻传播学科学术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选拔采取公开面试,周勇副院长介绍,首先是为了公开透明,最大限度确保选拔的公正性;其次,公开陈述和答辩可以激活选手的临场发挥,以此考察其对自己所研究领域的理解程度;再者,公开选拔也是一种信号—这是全院师生共同参与的大事,是学院“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布局。

周勇副院长还向有志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提出建议:学术不是秀场,需要沉下心去做扎实的笨工夫,但同时也需要热情,这种热情不是冲动,而是从思考的快乐中获得坚持的动力,需要静下心来慢慢体味。举凡做大学问的人,无不从“板凳一坐十年冷”中体会到这种“拈花一笑”的快乐。好的学者,应当有志趣、有恒心、有道德,学问有高下,至重在品行。

附:培养对象及研究内容

何天平:2016级博士研究生

研究主题:媒介技术视野下视觉传播形态的演进规律研究

王阳:2016级博士研究生

研究主题:西方现代新闻观念的起源

赵睿:2016级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认知传播学

赵新宁:2016级博士研究生

研究主题:新闻从业者文化权威的变革与挑战

吴欣慰:2017级博士研究生

研究主题: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学派的中国“在地化”发展

杨奕:2016级博士研究生

研究主题:多元共识视角下的美国进步主义运动

束开荣:2017级博士研究生

研究主题:新传媒技术环境下的人际交往研究

王雪驹:2017级博士研究生

研究主题:阅读文化与接受政治:沦陷区民众对日伪报刊的阅读接受状况

郝君怡:2016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主题:播音主持+算法:人工智能机器人语音生产路径研究

耿晓梦:2016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主题:空间经济视角下传媒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研究

于瀛:2016级硕士生

研究主题:符号互动与集体认同:基于一款沙盒游戏的网络民族主义研究

李婧文:2014级本科生

研究主题:媒介仪式的当代应用(结构化与反结构化)

曹培悦:2014级本科生

研究主题:公共事件的社群传播机制研究。

 

 

文字/王涵

图片/傅磊 李井鹏

编辑/吴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