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方先生、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昨晚,我看到有毕业生在校园甩卖带不走的旧物,她在收拾最后几样存货时,忽然泪流满面。若非素不相识,我一定对她说,且行珍重,躲得过风雨,奔向坦荡的前程!最难开口的话,便是离别的祝福。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所有的道理都说过了,所有的理由都用光了,留下一堆残缺的故事,带走一个完满的祝愿。
未来是完满的吗?
今年第五期校友论坛,学院请回了著名校友陈锡添。他的作品《东方风来满眼春》和校友胡福明主笔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皆属深刻影响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进程的辉煌历史篇章。锡添先生1966年从人大新闻系毕业后,受时势影响,操着广东普通话在湖北的一个县做了多年广播员。此后做过汽车工人、教师,42岁终于做了深圳特区报一名普通记者。他对我说,此间十七年只想圆满一个新闻梦,无数次梦中、台上掩面嚎啕,而后又唤起热诚的希望,于漫长岁月中等待。
1992年,51岁的陈锡添在邓小平南巡期间写下了《东方风来满眼春》,一纸风行,举国震动,中国改革开放走向纵深。如今,先生已近八旬,头脑清明,身形矫健,翰墨诗书,交游天下,议论风生。他自嘲说,人生辽阔,唯以一篇文章立命、成名、打发。
事实上,不只陈锡添,一代又一代的人大新闻人总是如他一般坚守、等待、磨砺,当大时代说,出列!他们便如一株树、一个路标、一面旗帜,巍然站在那里了。他们的笔头和镜头再伸入一些,就会看见真相和本质;他们的笔头和镜头再开阔一些,就会看见历史、时代的大图景,以及人在其中的命运和选择。
去年寒假,我在济南的一个郊县徒步,于半山荒野处得见一座残塔。塔铭记述了一个叫提点的老僧的故事。提点少年时代赶上金兵南下,国破家亡,身无定在,十四岁出家,糊口避乱。成年受戒后,师父说,你发个愿望吧,此生如何打发?提点说,遭逢离乱之世,我愿一生为寺中众僧讨粮度日。
塔铭讲到,提点此后数十年周游乞讨,化缘筹粮,近则数十里,远则千百里。南北西东,不曾中辍。直到六七十岁的某一天,他对众人说,我累了,走不动啦,于此休歇矣!而后溘然离世。塔铭用了八个字描述这老僧:赤心似旧,白头如新。
这个几乎没有任何宗教色彩的故事,让我想起三周前离我们而去的周建明老师。他是在一个工作会议突然病发去世的,之前一天,他还在修改学生的论文;之前两天,他还报名参加学院的一项义务劳动;之前三天,他还在发起、主持一个重要的学术会议。
我还可以回溯更多的之前,譬如他走进我的办公室,告诉我别有压力,慢慢来;又如他从副校长的位置退下来,一双旧布鞋,一件灰薄衫,一辆28年的老单车,比普通老师还普通地奔波于教室、办公室和会议室;再如他在援疆期间筚路蓝缕、开启山林,创办了新疆第一家新闻传播学院。建明老师从黑龙江省望奎县考到人大新闻系,壮年奉献于学校,后又返回学院工作,从未辜负一个学生、一堂课、一篇文章。直到累了,走不动了,于此休歇矣!
马少华老师说,权力没有在建明老师身上留下痕迹,他是一个真人。诗书两袖风,天地一真人。唐初名儒颜师古说,“真人,正人也。”宋代的苏轼引用别人的话说,“真人之心,若珠在渊。众人之心,若瓢在水。”所谓若珠在渊,讲的是真人之心,持正、安稳、沉潜,如明珠溶于碧水深潭。而众人之心,则如瓠瓢浮泛于水面。
一所好大学、一个卓越的学科往往因其学脉和文化的传承而于不同阶段展现近似的历史进路,于不同个体身上养成相通的精神气质。
半月之前,我去人大广州校友会做一场讲座,遇到一位2006级新闻摄影班校友。她安静坐在窗下,目光明亮,扬眉瞬目之间,已然养成一个专业观察者、提问者、思想者的静气和锐气。她就是我常说的那种人,“打眼一看就知道是人大新闻毕业的”。她的摄影作品《深圳滑坡事故救援全纪录》、《3岁的等待与33岁的归途》获得了多个重要新闻奖项。她收入不高,身边很多人转行了。我说“你可要守住”,她说“放心吧,我守得住。”她讲这话的样子,俨然一个小陈锡添。
建明老师远去了,但是真心不灭。今天台上台下、场内场外、退休和在职的全体老师,皆如周老师一般尽心尽力,种树培其根,种德养其心。今年,学院将有三位老师退休——高钢老师、杨钢元老师和实验中心的许建平老师,哪个不是一身正气、淡泊贞静、赤心似旧、白头如新。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此言说的正是他们!
同学们,散了这场仪式,放下这身袍子,你们就长大成人了。一觉酣眠至午,一本闲书翻到晨曦在树,抬眼尽是可亲可爱人,犯了错误龇牙一笑即可抵挡的美好少年光景,少年心事当拿云的意气,一去不复返了。我大约比你们虚长二十岁,作为过来人,不敢骗你们说未来必定完满。所谓登云路,往往只是西西弗负石上山之路。即使坚守、等待、出列,个体的自由和共同体的秩序亦必有残缺。毕竟道理太多,道太远。
世上可完满的,唯有真心。愿有梦想可守候,有真心可持守!愿江河行地,日月经天,真心不改!
胡百精
2018年6月28日
图/ 韩春柳团队、杨茂坤、许文心、傅磊、王涵、张树志、张绪延、王思未、杨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