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主题为“党的十九大报道:重点与亮点”的中外媒体分享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举行,这是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中非新闻交流中心、中国-南亚东南亚新闻交流中心主办,人大新闻学院承办的“一带一路”国家媒介沙龙第三期活动。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首席记者高洁、《人民日报》记者张天培、中新社时政记者蒋涛,以及来自非洲、南亚东南亚39国42名参与采访十九大的记者参加分享会。人大新闻学院钟新教授主持沙龙。
本次沙龙分为主题演讲以及讨论对话两个环节。在演讲环节中,7位参与中共十九大报道的中外记者与大家分享了本媒体和记者本人的相关报道以及体验感悟。在对话环节,中外演讲嘉宾与在场记者共同就十九大报道的重点与亮点进行探讨。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首席记者高洁在发言中介绍了新华社新媒体报道技术及内容。关于十九大的新闻报道中,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创新报道手段,直播“党代表通道”等现场新闻“火力全开”,“现场云”处处升起,并联合多家互联网企业合作推出多个新媒体产品,比如基于大数据的“党代表通道”数据新闻、“三个起来”H5产品、《新时代》歌曲、与共享单车企业合作推出的名人朗读19大报告片段等等。高洁说,契合新媒体特性的“新新新闻”产品不仅有助于改变新华社一贯严肃的形象,更有助于普通人关注“十九大”、了解“十九大”。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首席记者高洁发言
菲律宾通讯社常驻总统府记者杰利·缪斯科首先对中共十九大的胜利召开表示祝贺。他谈到中国共产党在扶贫减贫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以及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中国外交政策,认为这为两国关系的未来之路提供了更多希望。
菲律宾通讯社常驻总统府记者杰利·缪斯科发言
《人民日报》记者张天培首先用采访十九大的中外记者数量、新闻发布会数量、集体采访数量、接受党代表通道采访的党代表数量等一系列数据总结了十九大的报道情况,并特别介绍了人民日报借助东航客机让十九大报道“上了天”,乘客在飞行过程中也可以借助空中Wi-Fi观看十九开幕式直播和相关最新资讯。然后,她重点介绍了人民日报在十九大新闻报道中呈现出的亮点,强调了十九大报道中的多项历史之最,突出了其与以往的不同,具有很多创新之处。从对记者招待会、集体采访、外媒联合采访等报道环节的参与体会出发,她谈了几点个人感受:十九大报道的公开透明;党在媒体面前表现出了超凡的自信与魅力;融合报道、创新报道成为亮点热点;记者的新闻专业精神与激情感染了每一个人。
《人民日报》记者张天培发言
南苏丹广播集团资深记者阿汤加在发言中谈到了非洲新闻工作者眼里的中国共产党与非洲人。他认为对十九大的报道要建立在中非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提取十九大中与非洲关系密切的内容,客观报道新时代的中国,并表示非洲国家可从十九大中借鉴中方治国理政新战略新理念新举措。
南苏丹广播集团资深记者阿汤加发言
马拉维《国民报》编辑桑杜表示,通过她的报道,许多读者对中国共产党以及十九大有了更客观的认识,摒弃了以往存在的一些偏见言论。她谈到十九大开幕以来,非洲各大媒体都对大会给予了高度关注。
马拉维《国民报》编辑桑杜发言
中新社时政记者蒋涛通过中新社全媒体平台文字稿件采编统计表介绍了中新社在十九大报道中关注的内容、发掘的新闻点,并与记者们分享了自己做的一些十九大报道的细节,帮助记者们了解会前、会中和会后他的关注点。他说,尽管是同一个会,但每家媒体的报道都各有特色。
中新社时政记者蒋涛发言
阿富汗帕克沃吉通讯社英语新闻记者帕尔维兹·卡洛哈伊在发言中说,他在十九大之前就做了关于中国国情与十九大的报道,致力向阿富汗人民介绍中共十九大以及中国在各领域取得的新成就。在十九大期间,他重点关注“一带一路”倡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个中国原则、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社会的福祉以及结构性改革等话题。
阿富汗帕克沃吉通讯社英语新闻记者帕尔维兹·卡洛哈伊发言
在沙龙的讨论环节,钟新教授向演讲嘉宾提问如何让自己的十九大报道具有新闻性、更有吸引力。几位非洲和亚洲记者表示,提供信息、帮助受众了解中共十九大、懂得中国政治是他们的基本任务。马拉维《国民报》编辑桑杜谈到她会向读者介绍中国的政治制度,提供更多的信息,让读者更了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阿富汗帕克沃吉通讯社英语新闻记者帕尔维兹·卡洛哈伊提到他报道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等话题。南苏丹广播集团资深记者阿汤加则表示他在比较南苏丹的政党和中国共产党中寻找报道亮点。
媒介沙龙提问与讨论环节
《人民日报》记者张天培认为,《人民日报》对十九大进行评论性报道,以此吸引读者;新媒体团队会分析在微信、微博等平台上的数据,分析中国百姓重点关注了哪些话题并对接下来的报道进行调整。中新社时政记者蒋涛认为,细节、事实、故事是影响报道吸引力的三个重要因素。
巴基斯坦独立新闻社记者穆罕默德·扎米尔·阿萨迪提问
巴基斯坦独立新闻社记者穆罕默德·扎米尔·阿萨迪针对十九大新设立的“党代表通道”对中方记者进行提问,探讨这一新举措的作用和意义。中新社时政记者蒋涛认为“党代表通道”可以让在之前很少有机会发言的代表们吐露心声,比如来自偏远地区的代表,同时,这也为记者接触和采访党代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文字/赵家淞
图片/夏欣宇
编辑/一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