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科学术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20-2021学年第2次现场选拔活动在新闻学院融媒体与智慧传播创新孵化平台举行。经公开选拔,2019级博士生丁丽琼、杨小涵、宋航、孙曌闻、王彪、曹素贞,2020级博士生李政、汪惠怡、樊攀、刘洋,2019级硕士生王汉威、田自豪、刘入豪,2017级本科生曹华杰等14名同学入选学院第四期“新闻传播学科学术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其中王彪、曹素贞推荐参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在学院于9月份专门面向本科生组织的本学年第1次学术拔尖人才选拔活动中,2017级本科生徐辰烨、韩逸伦、王靖凯等3名同学入选。连同本次选拔,第四期“新闻传播学科学术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共入选17名同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将对入选该计划的学员进行项目制管理,给予专项科研资助,优先推荐参加海外交流、联合培养学习等活动,并配备专家进行针对性的科研指导,随时关注入选者的学术进展。
选拔活动结束后全体人员合影
本次选拔采取公开面试、差额入选、现场评分并公布结果的形式,共有21名符合报名条件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现场参与。其中2019级博士研究生8人,2020级博士研究生7人,2019级硕士研究生5人,2017级本科生1人。
申请人首先进行个人研究计划阐述,随后回答评委的现场提问。选拔专家委员会根据申请人的现场综合表现和研究计划情况进行评分,现场遴选出最终入选者。
本次选拔专家委员会由人大新闻学院蔡雯教授担任主席。选拔委员会专家包括人大新闻学院彭兰教授、周蔚华教授、李彪教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洪喆副教授、人大新闻学院刘东副教授、闫岩副教授和塔娜副教授。
人大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周勇教授致辞
人大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韩晓宁副教授主持
【申请人】王彪(视频连线)
【研究内容】“网络直播”视听传播新型态下的人与社会
【申请人】曹素贞
【研究内容】AI嵌入新闻传播:智能转向、伦理考量与价值平衡
【申请人】孙曌闻
【研究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新闻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1899-1927)
【申请人】杨小涵
【研究内容】智媒时代政策议题的多元互动与对话协商
【申请人】罗诗婷
【研究内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报道文风的演变
【申请人】宋航
【研究内容】《人民画报》(1950-1956)与视觉现代性
【申请人】石俊
【研究内容】重新理解全球文化交流话语范式——基于社会网络市场视角探究
【申请人】丁丽琼
【研究内容】情感史视野下的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史研究(1919-1949)
【申请人】刘洋
【研究内容】“世界知识”如何“落地”:《时务报》译者群体研究
【申请人】张博
【研究内容】“混杂自我”的诞生:移动社交媒介对主体特征构成的影响研究
【申请人】樊攀
【研究内容】媒体融合进程中主流媒体记者的职业身份认同与专业理念认知——对央媒的实证研究
【申请人】丁依然
【研究内容】中国语境下的平台想象:一项关于“平台”话语的考古
【申请人】金圣钧
【研究内容】创新扩散视角下5G时代国际主流电视媒体融合路径研究
【申请人】李政
【研究内容】“媒介化社会”下的“参与式生产”: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乡村影像实践考察
【申请人】汪惠怡
【研究内容】平台化时代的新闻编辑:业务改革与角色认知——基于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的调查研究
【申请人】刘入豪
【研究内容】社会网络理论视野下空巢老人数字化生活与融入研究
【申请人】王汉威
【研究内容】基督教在华传播媒介史
【申请人】田自豪
【研究内容】“道是无情却有情”:新闻生产中的情感实践及其变迁
【申请人】蒋贤成
【研究内容】从发展到共生:平台化时代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的传播图景与受众认知
【申请人】李昊凯(视频连线)
【研究内容】“听广播”:中国广播史的社会文化考察
【申请人】曹华杰
【研究内容】数字游戏对青少年群体历史知识认知的影响研究
专家们与申请人现场互动问答
本次选拔专家委员会主席蔡雯教授宣布选拔结果
在现场选拔活动结束后,蔡雯教授代表专家委员会对入选者表示祝贺,表达了委员会专家对21位申请人的普遍认可,肯定了各申请人为此次选拔所作的精心准备以及在学术上的兴趣和积累。蔡雯教授还鼓励未入选同学,希望他们不要气馁、继续努力,依然保持对学术的热忱,继续坚持理论探索。同时蔡雯教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研究中,根据本次提交的研究方案,吸纳评委老师的意见与建议,将研究质量提升到更高层次。
为推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双一流”建设,拓展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术后备力量,建立本硕博学生贯通培养机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自2017年起实施“新闻传播学科学术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至今已是第四期,累计有近60名同学入选
文字:陈奕菲 邹美玉
图片:任思卓 祖热阿
校对:邹美玉 吴衣巷
编辑:项甜甜
指导教师:韩晓宁 孙权 徐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