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深研会第6期在新闻学院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新闻传播院系的专家学者,新华社新媒体中心、网易新闻学院、北京七维视觉科技有限公司、超威半导体产品(中国)有限公司(AMD)、杭州当虹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小鸟看看科技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围绕“新媒体技术在媒体内容生产和新闻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展开深度交流。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共同发起的新媒体作品众筹平台同时启动。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凯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周勇、副院长张辉锋分别致辞。
陈凯星董事长提出,需要关注四个方面问题:一是现在的新闻变成什么样了;二是教学要怎么做;三是新媒体作品众筹平台要干什么;四是新媒体作品众筹平台能提供什么。
他指出,现在的新闻生产场景已经经历了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的变化,从过去的黄卷青灯,到现在像是一个拍大片的导演组。传媒业的这种巨变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毕业后所面临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终极问题,这种影响又是我们教学本身面临的重要环境之一。此外,在目前媒体生态变化之下,人和现在的机器、人工智能等相比面临着下岗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世界。基于上述情况,新华社与人大新闻学院共同发起打造新媒体作品众筹平台,目标即是要出众筹创意、众筹作品,并在此基础上出人才。
周勇教授表示,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第三个十年,站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去思考互联网对媒体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关注新媒体领域,对于传媒行业和新闻传播教学研究来说都是极具现实意义的。今天,无论是中央提出打造新兴主流媒体、全面向移动互联网转移的大环境,以及主流媒体通过多年积累之后发力所显现出来的成果,还有教学科研机构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不断磨合新媒体相关的课程等,当我们有了这样的积累,迫切希望量的累计和尝试能够产生今天质的变化。
今天与会的各位学界、业界专家都在新媒体教学改革,即业务实践方面有着非常好的尝试和经历。人大新闻学院在新媒体教学方面也一直在尝试突破和创新,目前学院正在整合资源,基于互联网的底层架构,搭建虚拟实验中心平台,把多媒体呈现给整合起来。期待未来通过产业界、传媒实践界和学界的三方联合,顺利启动新媒体作品众筹平台,为未来新媒体教学科研和实践发展贡献力量。
学术召集人致辞
召集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张辉锋教授
张辉锋教授表示,新媒体创作是新闻学院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工作中关注的问题。希望各界专家能够在深度研讨中产生有益的真知灼见。
他指出,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人大新闻学院遇到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在教学中技术到底应该摆在什么样的位置。其中包括一些具体的问题,例如是教技术,还是教技术素养?是教技术操作能力,还是教对技术的学习能力?如果要教技术,教哪些技术?,为此本次深研会还邀请了对此更有发言权的理工学科教师答疑解惑。
主题发言
讲述人: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刘新传
讲述主题:
“守正创新,新媒体教学与改革初探”
刘新传指出,在每个人都可以利用技术进行信息表达形成舆论的时候,原有的信息中心已经发生了位移,变成了一个背景,这就是互联网带给传媒生态的变化。我们今天在面对技术的时候,我们的方向是什么,对于技术如何认知,如何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和领导力是我们的首要问题。
他介绍了北大开设新媒体导论课程的三点经验。第一,在夯实理论的同时,注重带领学生了解业界的发展,包括带领学生去媒体和企业进行现场教学。第二,引导学生产生学术争议和学术思考。针对新媒体领域的核心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讨,确定辩论题目,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围绕新媒体的技术应用和创新展开讨论。第三,开设学生的专业公众号,在期末不设置闭卷考试,上交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或一部作品。
他还提出了自己的问道和反思。第一,在新媒体相关课程中,教学和实践的紧密度应该保持在什么样的关系上?是否一定要以实践为导向?第二,关于作业和作品的关系,学生的很多作业距离作品有差距,这个差距该如何弥补?第三,专业与创新如何结合?学生虽然经过课程学习能够拥有良好的专业本领以及专业实践经验,但是要成为未来的精英,就必须守正创新,才能引领未来,希望专业和创新能有机结合起来。
讲述人: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张洪忠教授
讲述主题:
“以活动带动创作的新媒体教学模式探索”
张洪忠教授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实践分享了如何应对新媒体变革的做法。他指出,新媒体变革速度之快导致课程速度建设跟不上,教学设备也跟不上,具体到课程教材、实验设备等方方面面。面对问题,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坚持的想法是——要培养有业界前沿意识和素养的传媒人才,要站在新传播技术发展的前端,不能将大学的教育仅仅作为业界的预科,将学生推向工作岗位后再由媒体单位培养。相反,大学应该是在意识、素养上能够引领业界发展的高端人才基地。
基于此,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以活动来带动新媒体的教学,包括创办中国VR/AR创作大赛,与微软合作成立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实验室,学生在百度人工智能研究院、微软都有进入核心团队开展新媒体产品设计。通过这些举措,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建立了VR/AR创作实验室、工作坊和沙龙,引进业界资源,搭建开放平台,与相关院校共同探索,并围绕主题活动来开展创作。
讲述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殷强教授
讲述主题:
“融媒体时代的视觉传播课程初探”
殷强教授结合人大新闻学院在视觉课程方面的教学实践,介绍了融媒体时代的教学探索与创新。他指出,人大新闻学院在静态传播、新闻摄影这个方向起步较早,并已形成学院的一个优势学科。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到今天,人大新闻学院在业界从事新闻摄影传播方向的校友用镜头记录书写了几乎与共和国同步的历史。
在目前的新闻摄影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从摄影理论到技术操作,再到与业界实践相结合是一个重点问题。现在业界发展的速度是超过学界的,特别是在器材变革方面。从传统的胶片到今天的数字影像,到发稿的手段,到媒体承载图像信息载体的变化,包括受众从纸媒转向屏幕阅读的观看习惯变化,已经影响到了原有新闻摄影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在教学实践中,人大新闻学院不断调整和创新。目前学院的新闻摄影类课程已经完全融入了各个专业课程。在实践方面,学院承担了2017年5月14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一带一路”峰会全程VR报道,点击量达到1100万人次。创新发展中也会遇到困难和问题,以通过VR技术实现的新闻摄影报道为例,由于涉及到虚拟现实,就会和我们坚持的真实性原则产生冲突。因此,学院在这方面的技术探索和理论探索是相对谨慎的,但并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学院目前已设立人工智能视觉传播研究中心,同时和上海海鸥数码照像机集团,日本尼康、佳能先后开设合作研究室进行相关探索。
在教学中,人大新闻学院非常关注业界对影像理论的反馈。如大数据的引入,如新闻摄影的传播方式从过去的纸质化展示到开始尝试无纸化呈现,例如通过超高清液晶举办展览。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启发学生在技术和理论两个方向上的探索。
讲述人: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秦瑜明教授
讲述主题:
“依托平台合作驱动新媒体内容创作教学”
秦瑜明教授从新媒体产品与作品辨析角度出发,强调了高校与新媒体内容创作平台合作的重要性。他认为,高等教育对业界应该起到引领作用,但新媒体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技术驱动的,这使得高校与业界平台的沟通十分必要。这不但是学校作品与社会见面的机会,而且只有这样才能打造更适合媒体本质的作品出现,才能使得教学更加符合新媒体环境下内容创作的基本规律。
他介绍,中国传媒大学在新媒体教学实践中引入了无人机航拍、H5制作、微信表情包设计、盲人影院设计、竖视频制作等新技术。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的创意如果没有大平台的技术支持是很难实现的,甚至有些作品做出来之后找不到合适的业界平台去展示。因此,在新媒体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和平台有更密切的合作,一定能够推动学界和业界共同发展和进步。此外,高校如果能和以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为代表的平台、技术机构开展更多更好的沟通、交流和合作,也一定会激发更多真正具有新媒体基因的优秀新闻作品出现。
讲述人: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吕宇翔博士
讲述主题:
“未来已来,新闻何去”
吕宇翔博士从新闻传播学科面临新技术冲击的大背景出发,介绍了清华大学在教学方面进行的探索,并提出了自己的反思。他指出,在当下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以什么样的方式吸引学生加入本学科,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媒体领域,单纯新闻学院学生创作的作品在技术上势必处于弱势地位,这影响着新闻传播教学的发展趋势。
他谈到,从理论上讲,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创意设计方面相对于美术、艺术专业的学生有差距,在交互设计以及后台大数据的处理方面相对于计算机或信息专业的学生有差距,那么到底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呢?对此,清华大学的做法是朝着应用型方向培养人才,帮助学生学习新媒体领域的一些基本技能,达到熟练使用,如果需要达到进阶创新,还可借助学校的工科院系进行合作。
吕宇翔博士认为,新闻传播院校的学生,要掌握传统的采、写、编、评,视频剪辑、配音、播放、摄影摄像等技能,同时能运用新媒体技术完成对图、文、声、像的处理,即应该培养具有广阔视野,具有全媒体导向,能熟练使用新媒体技术,兼具项目运作和经营管理的人才。
讲述人: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周茂君教授
讲述主题:
“立足基础,融合创新
——数字时代新媒体内容生产的几点探索”
周茂君教授结合学院在新媒体教学方面的创新,尤其是新媒体平台的搭建等特色,分享了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在新媒体内容生产教学上的几点探索。他强调,虽然当下新闻传播领域的技术迭代十分迅速,但不变的一点是新闻传播人才的知识口径要宽,基础要扎实。所以,在武汉大学新闻学院的教学中,一直坚持要扩宽学生的知识口径,完善知识结构,同时强调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重要性。
他指出,搭建多层级实践构架,注重知识的灵活应用也是武大新闻学院一直坚持的。学院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传统壁垒,在理论课程下设计包含独立学分的实践课程。另一方面,实现各单独实践课程的串联。以广告学为例,建设包含模拟竞标、广告创意、广告设计、广告调查、效果测定等课程的大串联,以活动项目带动实践教学。同时,努力打造“第二课堂”,例如设立“新闻先生(小姐)”大赛,设立院刊及各类新媒体平台。 “狐说”、“镝次元”、“武大新视点”及“新传你和我”等新媒体平台不但成为了师生创新实践的空间,还在业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此外,武大新闻学院实行有组织的集中实习。周茂君教授指出,专业实习是学生在融会贯通基础上进行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由准新闻人突变为新闻人的关键。如果学生不能通过专业实习的考验,那么这个学生就是不合格的。
讲述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于东东博士
讲述主题:
“导向内容创作的视觉传播技术教学”
关于创新视觉传播教学模式与媒体环境新变化相吻合的问题,于东东博士指出,媒体环境已进入到以视觉为主导的多媒介技术融合运用新时期,无论是VR、AR及全景技术等一系列新的媒体技术,还是今天备受关注的“抖音”等短视频平台,都是以视觉作为主导的。在当下,对视觉传播手段的驾驭能力是对传媒人才的必备要求,而我们的教学必须对此有所呼应。
他指出,传统视觉技术类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正是传统教学模式与传媒环境新特征相矛盾的地方。早期的技术教学课程设置都是依据传统的媒体格局展开的,如报纸的摄影记者采访模式、杂志和书刊的影像技术运用模式及运行程序。在当下这样的设置显然是与现实脱节的。
此外,缺少以技术为主体的融合型教学课程也是当下所面临的问题。以直播为例,其中涉及到的软件、硬件问题,及对于文本、图形、画面的管控、推送方式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很难是某一个课程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一种融合性的技术课程。
于东东博士认为,要通过项目的运行方式,紧跟传媒行业视听融合方面的技术热点,形成对融合媒体的理念认识,使学生具备软硬件技术的衔接方式、融合方式和呈现方式。从技能、实践、理论三个方面,让视听传播技术与传媒业发展实现对接,使学生具备操控融媒体技术进行实际转化的能力,最终输出创作或产品,服务实际需要。
讲述人: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融媒体技术部副主任牟帆
讲述主题:
新媒体作品众筹平台介绍
牟帆副主任介绍了新媒体作品众筹平台的整体情况和运行机制。平台将以发现优秀作品、培养优秀人才,推动技术应用创新为总体目标,形成一整套的选题筛选、创作扶持、审核把关及合作展示的运行机制。同时,依托新华社新媒体中心的强大资源,为优秀创作者提供完善的激励机制。
牟帆强调,好的创意是平台对作品的第一要求,平台可以为创作者提供多种形式的作品技术支持。新媒体作品众筹平台期待广大学界和业界的优秀创作者能够加入其中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
圆桌讨论
主讲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罗雪蕾
对谈人:
网易新闻学院总编邓小院
北京七维视觉科技有限公司VP李晓波
超威半导体产品(中国)有限公司(AMD)时昕
杭州当虹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文祥
北京小鸟看看科技有限公司(PICO)研发总监刘凯
罗雪蕾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实验中心一直在努力帮助师生实现当下媒体生产流程的再现,同时对未来媒体的可能性进行探索实验。为适应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媒介环境,学院正在努力打造“基于互联网底层架构,依托专业设施资源,为师生提供专业媒体工作间”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期达到使实验室高效运转的目的,让师生“爱上”实验室。同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实验中心通过开办跨媒体传播实验课,为教师和学生开辟新闻实验的“培养基”,经过多年的运行,已涌现出一批优秀团队和作品。
网易新闻学院一直保持着和人大新闻学院的合作,包括开办直播工作坊和漫画工作坊,合作开设“新媒体报道和运营”课程等。网易的编辑来到课堂为同学们“现身说法”,传授经验。网易新闻在数据新闻方面,有“数读”团队;在H5制作方面,能够受国新办委托很好地完成制作“两会”报道作品;在被称为VR元年的2016年,网易派出VR团队前往切尔诺贝利进行核泄漏事件30周年的报道;在AI、个推、机器人写稿、机器人翻译等各个方面,网易都在尝试。在网易新闻学院,始终坚持产品化思维与技术导向是人才培养的方向,而视野与思维永远比技术更重要。
邓小院
新媒体是一个滚动变化的过程,其中既有长期的“新”,又有短期的“新”,其中短期的“新”就是公司正在做的事情,包括四个方面:基于次时代的全媒体引擎的虚拟演播室;基于4K、8K技术及视频算法进行的内容转换;基于VR等虚拟仿真技术和新媒体结合应用的方式;基于AI技术的视频智能化解读。关于长期的“新”,一方面5G时代的来临会给媒体带来更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持续发力会在将来为传媒业带来更大的变革。
李晓波
AMD在过去两年的工作和传媒业有很大的结合。例如AR、VR产品及各类视频的制作与呈现都会用到AMD的CPU产品。在媒体内容的生产过程中,AMD可以提供基础技术产品的应用与支持。AMD的目标是在内容呈现、制作及新技术的实验方面提供支持。在影视制作方面,AMD除了和VR厂商合作外,还和一些软件厂商,如Adobe等进行合作。
时昕
当虹科技目前是广电新媒体及互联网新媒体的视频技术提供商。在与地方电视台及视频内容制造商的合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广电运营主体的融媒体实践实际上在“东施效颦”,盲目学习互联网媒体的融媒体操作。这样的畸形现状反映到大学的教育上,对于我们的启发是,大学对人才的培养应该更注重“道”而非“术”,只有知道了“为什么”才能更好地实现“怎样做”。而哪一方都不能偏废,只有相结合才能发挥更大效果。目前传媒就业市场上对于人才的要求有些恰恰是畸形的,值得反思。
江文祥
小鸟看看目前主要致力于VR头盔的研发,作为终端设备厂商,能够为学界和业界的创意或产品提供技术实现。以影音传播为例,小鸟看看致力于通过未来VR技术的进步,在影音传播中引入更多的信息种类,如味道、互动等。相信在为新媒体提供更多传播方式方面,VR产品能够带来很好的帮助。
刘凯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深研会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双一流”建设科研项目之一,目的在于聚焦新闻传播教育界和学术界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发扬科研“钉钉子”精神,集中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的集体智慧,攻坚突破,期待通过每个具体问题的研讨带动某个领域教学科研的改革创新。2018年,人大新闻学院将持续推出系列小型深度研讨会,每次一个主题,几人深谈。
文/ 张浩源
图/ 傅磊 梁瀚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