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公告
  1. 新闻动态
  2. 通知公告

张征教授为2015届毕业生授“最后一课”

发布时间:2016-01-11    作者:超级管理员    点击量:

6月20日上午9时,被同学们称为“征妈”的张征教授在明德商学楼0102教室为新闻学院2015届毕业生上了“最后一课”,将七则“导语”送给大家。

这是新闻学院毕业季的一项活动。在课上,张征教授强调要坚持新闻的真实,发现新闻的真实,开掘新闻的真实。她告诉同学们,做一个职业传播者,需要有三个特点:眼光、脚板、笔头。眼光要独到,用脚板去丈量每一寸土地,用短小的消息、通讯、特写、评论撑起一片新闻写作的天空。

“志当存高远,志向将导引你的人生,高远将绘就你的境界。”张征教授结合她的经历,从一个记者的视角,讲述了她对于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在业务课上,张征教授讲授的是新闻采写编评的技巧,而在为毕业生准备的“最后一课”上,传授的是讲课三十年的心得体会。她说,同学们成长的环境都足够优越,在这种前提下,愿意吃苦,愿意吃亏,本来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张征教授嘱咐大家,“过于美丽的事物通常是不牢靠的,脚当踏实地,在最好的年纪,要考虑好到哪里去度过。”

新闻学院退休教授赵景云也参加了“最后一课”。“我和张征老师同在新闻学院教研室30年,有着30年的友谊,可以说见证了张征老师的教学生涯。我是2011年退休的,而大家是刚上大学,这既然是‘最后一课’,那我今天不来,以后恐怕就没机会了。”赵景云教授说。

现场一位98级校友回忆起赵景云老师上课时的情景:“赵老师粉笔字写得特别棒!他每次上课前都要将粉笔头磨圆,就像蜡笔一样。每次下课他的板书都会写满一黑板。”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赵景云教授讲到兴起处,在黑板上用他磨圆的粉笔头写下这句诗,来勖勉同学们。

当天课堂除了在校学生外,还有很多已经毕业多年的校友,他们已经是各大媒体主管、高管。课程结束后,几位学生为“征妈”献上了鲜花和礼物。

2008级硕士研究生李若冰说,张征老师对她最大的影响是在做人方面,张老师总是告诫她们,不要说假话或者不要创造性地说假话。她认为,努力做一个有原则的人很累,但是活得会更对得起自己。

附录:

张征教授“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毕业了!想想时间过得真快,大家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习、生活了4年,其实,我现在只想跟大家说一句话,“毕业后千万不要做假新闻”,这是大家4年新闻学习应该悟出的真谛,也是作为老师对大家最真切的希望。今天,我准备了七则“导语”送给大家,希望大家不要嫌我唠叨。

导语一 坚持、发现、开掘新闻的真实

新闻真实是我们新闻学院课堂上的关键词,更是作为一名新闻职业传播者的行业准则。走出大学,走上工作岗位,我们周围会充满各种各样的诱惑,明处的、暗处的,而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求利”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否做到新闻真实,你能坚持多长时间?我们不妨问问自己,我当初为什么要选择人大新闻学院,不忘初心,不畏现实。做新闻,良心上一定要过得去。大学,新闻真实也许只是书本上的定义、考卷上的分数,而当大家真正成为一名职业新闻人时,新闻真实会深深印刻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不希望有一天在报纸上看到有人做“假新闻”,而那记者是我的学生,我会很丢脸。有些同学也许不会从事新闻行业,无论做什么,都要认真、负责地去做,我相信在人大新闻学院的“真实”熏陶会影响大家,百利而无一害。

导语二 牢记记者的责任,愿意吃苦、愿意吃亏

我作为一个教采写的(老师),我的任务说白了就是教会大家写好新闻稿,引导大家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人;而对于一名真正从事一线新闻工作的记者、编辑来说,他的责任又是什么?每个人的思考是不一样的,但其大体思路是一致的:观察社会、记录历史、推动进步。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下基层、去一线是必不可少的,至少是前几年,“走别人的走不了的路,去别人去不了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真切地感受社会。许多名记者都在一线摸爬滚打了好多年,有的甚至一辈子都在一线呆着,这是对新闻工作的一种坚守,只有多看,多想,多经历,你的肚子里才有话可说、有文可写。现在的学生不像我们当年,说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没二话,而是不怎么愿意干重活、累活,不能忍受几天得洗澡,不能让蚊子叮了……我说呀,你要是做好一名记者,就别那么矫情,特别是咱们女生,吃点苦,吃点亏,没什么。

我特别喜欢别人和我说,“人大新闻学院的毕业生做事特别认真,特别专业,关键是低调”,我会说,“因为他们的老师就特别低调”。我经常说我们人大是培养社会栋梁的,就是一个亭子的那几根儿“柱子”,社会需要我们去支撑。我们一定要有“大心”,大胸怀,大志向,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的责任。我希望大家都能成为社会栋梁!

导语三 做一个新闻职业传播者要有三个特点:眼光、脚板、笔头

人民大学有一处非常美丽的园子,叫 “牡丹园”,前两天牡丹开了,特别漂亮。中午的时候,扫楼道的大妈们拿着小米手机在那儿照相。一个大妈跟另一个大妈说,“哎,你把花儿离你近点”,于是大妈满脸大褶子的脸贴在了牡丹旁,摆着胜利的姿势。一会儿,大妈又说,“你别眨眼”,另一个大妈立刻眨了100多下。我特别喜欢教人摄影,现在根本不用教,全都“傻瓜化”,摁一下不行,再摁一下,就摄完了。然后这个大妈就问,“你看,好看吗?你跟花儿在一块”。我采访了像这样的很多个大妈,大部分都是儿子在食堂工作,把妈妈带在身边;妈妈就在学校干点保洁工作。有些时候我觉得大妈们在那儿拍照特别不协调:牡丹特别美艳,而她们的脸特别苍老,可能也没有打扮。后来我想我们期望的不就是这样一个社会吗?每个人都是他自己,就像大妈们,她们跟花儿在一起,拍张照片发给老公看看,自己在人大过得多么舒适。所以大家一定要有这样的眼光,我觉得这样的新闻做出来会非常漂亮,只是没人做而已。所以我们一定要有眼光,人大毕业生的眼光。

我们的脚板要厉害,你的脚要走很长的距离,走到别人走不到的地方。一个人吃苦的能力、心里的能量是特别重要的。有时候不是说你真的走不到,而是心里老想着放弃。这就是说“脚下出新闻”,现在仍然如此,如果你不到现场,“假新闻”就有可能滋生。《广西日报》出了一本书,叫《我们错了》,全部案例都是其报道过的“假新闻”。所以说你的脚板要厉害,有“有力的脚板”,你才能走到更远的地方。

还有就是你的笔头。我经常说自己就是“教笔头儿”的,所以特别重视学生的笔头功夫。大家注意,消息一定不要忘了,你拿消息写作的方式去写一篇会议公文都会写得很好。为什么呢?因为它教给了你一种特别锐利的目光:挑选。你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前头。还有它交给了你一种最简洁、最鲜明的方式:呈现。消息就是这样,一个挑选,一个呈现。原《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主编李大同说过,“千字左右的小通讯、小特写千万不能忘”。眼睛要看到东西,要会笔写真人、笔写真事,这才叫我们没白学过新闻。千万注意,不要复制、粘贴,李大同原来写一篇三百字的新闻都要花6个小时,为什么,不满意,再写。还有一种文体就是千字左右的小评论、小言论。

眼光、脚板、笔头,我觉得这是作为一名新闻职业传播者所必备的素质与能力。

导语四 志存高远:“志向将导引你的人生,高远将绘就你的境界”

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毕业生是受过志向教育的,要知道志气是什么、高远是什么。“志向引导你的人生”,很多年之后你会发现有一种力量会指导着你,这就是原来你觉得最美的东西。我们把眼光放大,为什么会从“中国崩溃论”到“中国威胁论”?许多国外著作都说其根源就是中国现在“发疯了”,不顾环境、秩序、形象,玩儿了命的挣钱,玩儿了命的消费。其实不是这么回事,中国人民不是像他们所说的没有志向的,好像只知道挣钱、消费,又没有信仰。而有上帝又会怎么样呢?我们知道我们要建设一个怎样的国家,要塑造什么样的世界公民。所以,志向不仅是课堂上的东西,它是很现实的东西,每天都会引导着你,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导语五 做事的基调——“拼”

我特别想和大家说,大家走出校门时,一定要开始做了,千万别毕业走出校门长舒一口气,“终于可以睡个自然醒了、终于可以不用做作业了”。所以我给大家一个做事的基调就是——拼,特别是在30岁之前。我和我的孩子都这么说,“你千万不要事后后悔,说没时间了”,一定要使劲儿,使全力。你干了几年觉得这个工作不适合我,好的,你转行,你千万不要在那儿耽误,在那儿晃悠。

那么在30岁之前,还要去深耕,一定要学会用自己全部的精力去探索这个职业。做事要不遗余力,坚持20年,这个地儿肯定是你的。大家考上人民大学,脑子都很聪明,但是最后做成事的不见得是名校的精英。你上了4年大学,然后又晃荡了5、6年,人家天天都在孜孜以求5、6年,最后谁会更加厉害?

导语六 做人:要厚道 要简单

做事要厚道,那么做人呢?我觉得就是咱们人民大学所要培养的“厚重”之人。《北京青年报》首席记者刘畅嘱咐我要告诉大家不要算计,做人要简单。著名诗人汪国真在《热爱生命》中写到,“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你只要想好这件事,你去做就可以了,而在这过程中,肯定会有成本,你不可能事事算计得特别周到,你不可能八面玲珑。这也是我们人民大学的一个风格,人民大学的学生不是特别张扬,比较稳扎稳打;我们人民大学的老师亦是如此,他不会教你怎么做秀,告诉大家的唯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所以说别人说你不好就不好吧,不用过多地去解释,弄得自己焦头烂额,左右逢源是不可能的,只要你把最主要的事做到了,觉得我良心上过得去了,就可以了。

导语七 脚踏实地,在最好的年纪,要考虑好到哪里去度过

我想和大家谈谈出国的事儿!看上去很美的东西,并不牢靠。尤其从现在这个形式来看,我们的平台更多是在国内,国外已经发展的非常完善了,给中国人留得平台已经很少了,你干嘛非要挤。中国很多领域值得大家开发、钻研,有时我特别可惜我们的毕业生,把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国外,如果不能很好地发展赶快回家,不要被国外的花言巧语所诱惑。我们应该做到的是我在国外学习“植树的经验”,然后回到国内,我自己在沙漠中“植树”,把我们的国家变成“绿树成荫”,而不是在国外的大树下乘凉。原来很多朋友问我,说,“张征,你回国都带点什么”,二三十年前,回国带一沓丝袜,大家都觉得特别漂亮,而现在我们还有什么可以往回带的,真的不知道。所以说,现在国内国外差别还很大吗?其实真的不大。

好了,1个小时,七则导语。导语是我们新闻实务基础教学中最基础的写作,需要我们夯实,我也希望今天讲的人生的七则“导语”成为大家职业道路的新基础,在未来的日子里携风灿烂。我们在人大新闻学院等着大家的好成绩,我们是大家最坚强的后盾。再次祝大家毕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