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公告
  1. 新闻动态
  2. 通知公告

人大新闻学院召开新闻传播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科研团队评审会

发布时间:2022-05-21    作者:    点击量: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全面启动之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于5月13日召开新闻传播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科研团队评审会。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主持此次评审会。他表示,新闻传播学科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学科之一,作为新闻传播学科“双一流”建设的排头兵,新闻学院有责任、有使命、有担当、有能力带头开展自主知识体系创新,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助力。周勇介绍,学院前期已对新闻传播学科发展方向进行了梳理,规划了三大学术方向和九个细分领域,希望学院各科研团队集中力量在框架内外寻求学科创新,学院将根据评审情况对各团队给予资源支持。

新闻学院共有16个院内教师自发组成的创新科研团队参加本次评审会,各团队首席专家依次对团队项目申请计划进行陈述,由校外专家组成的评审团对各申报团队逐一进行评审。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唐绪军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教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教授、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教授、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巢乃鹏教授担任专家组评审。

“智能传播研究团队”由彭兰、塔娜、周玉黍、张伊妍组成,彭兰担任首席专家。该团队计划从“智能化媒体应用趋势、规律与影响研究”“人工智能时代的算法研究”“智能环境中的人与人机关系研究”三个子课题出发,尝试通过跨学科的视野梳理智能传播的基本架构以及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智能传播中的焦点问题。彭兰强调了该项目面临的实际困难,如理论基础不足、研究问题涉及跨学科合作、实验条件和设备要求较高等,并对预期成果进行了简要的展示。

李本乾教授对彭兰团队的课题研究方向和研究价值表示肯定,他认为,彭兰团队成员具有文理交叉的学科背景,积淀深厚,研究结合了传媒产业“内容+科技”的整体趋势和需求,具有现实意义。李本乾教授对子课题研究的逻辑顺序提出建议。

周葆华教授对彭兰团队的研究方向表示肯定,他认为智能传播是富有学术潜力且充满挑战的创新方向,并对彭兰团队研究课题的理论定位和想象提出了建议和期待。

“多元主体共建中国形象亲和力研究团队”由钟新、赵永华、林升栋、张迪、陈婷、蒋贤成、金圣钧、王雅墨组成,钟新担任首席专家。钟新表示,在国际大背景下,中国的“亲和力”逐步得到重视,成为了一个被广泛谈及的话题。该项目以习近平总书记“5.31”重要讲话为依据,旨在加快国际传播五力建设,促进世界和平共同发展。项目计划采取理论、量化、质化等多种研究方法,以跨文化共情为研究路径,从多元主体视角切入,探析不同主体在提升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

周葆华教授对钟新团队的研究课题表示认同,肯定了以文化共情作为理论基点的研究路径,建议加深“理性”情感与价值立场、利益和观念之间的考量,并对团队的研究成果产出表示期待。

“传媒经济学研究创新团队”由张辉锋、周蔚华、韩晓宁、赵曙光组成,张辉锋担任首席专家。该团队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媒体产业规制尤其是平台规制。项目计划以西方经济学为进路,研究相关平台的市场结构,以及相关市场主体的市场地位、行为。张辉锋表示,项目核心是研究政府、平台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盘整传媒经济学理论体系,对媒体平台市场结构独特性深入发掘,并据此设计国家规制路径。

唐绪军教授对张辉锋团队的创新研究表示肯定,他认为,研究选题抓住了新闻传播学科的前沿问题,在产业经济学的基础上从“规制”的切口厘清我国媒体平台的结构现状,角度新颖。唐绪军教授建议张辉锋团队进一步深化对数字劳动方面的研究思考。

巢乃鹏教授肯定了该团队研究课题的价值,他认为,将传媒经济学的创新落到针对媒体平台开展研究,对当代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具有独特意义。

“传播基础理论与话语学术创新团队”由刘海龙、陈阳、王斌、王亦高、刘东、潘文静、董晨宇、Lelia Samson组成,刘海龙担任首席专家。刘海龙指出,在新媒体环境下,许多基础传播理论似乎已经有些失效,亟需通过坚持问题导向,推进“传播学本土化”研究、观照传播媒介和媒介环境更迭下的理论创新、坚持理论实证结合等思路实现传播学基础理论的创新突破,形成鲜活的中国传播学理论。刘海龙分享了该团队计划的研究方向与问题,如新媒体传播基础理论、中国传播观念与话语、新媒体与传播心理等。

唐绪军教授对刘海龙团队的基础理论创新和团队资源配置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建议进一步精细化完善项目的内部设计。

巢乃鹏教授赞同刘海龙团队课题研究设计的意义和价值,他认为,人类迈入数字社会后,传播学根基理论面临变革,亟需开展基础理论创新和中国学术话语建构。他建议刘海龙团队从政治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汲取理论养分。

“乡村振兴中的基层公共传播研究团队”由闫岩、唐铮、潘文静、董晨宇组成,闫岩担任首席专家。闫岩表示,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背景下,该项目脱胎于“832”工程前期深入贫困县的访谈活动及田野观察,有较为坚实和丰富的调研基础。整个研究计划由“数字赋能与人的现代化研究”“乡村共同体重构中的传播实践研究”“乡村治理中的组织传播研究”三个部分组成,涉及村民的数字素养与数字实践、乡土社会中新旧家庭传播模式的调适等丰富议题。团队也希望能够通过该项目实现咨政建言、理论构建、人才培养等多个目标。

韦路教授认为闫岩团队的研究课题存在三大亮点——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的情怀、填补乡村语境下传播学理论研究的空白和提出中国当前传播实践中的新问题、新现象。他建议闫岩团队进一步思考研究课题的理论重点和研究框架的逻辑关系。

陈昌凤教授对闫岩团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价值表示称赞,她认为该项目贯通国家战略和学科发展,现实意义深厚,并希望闫岩团队从实证研究进一步回归理论探索,在研究中体现更深层的学术性思维。

“大数据与综合范式的健康传播研究团队”由赵小曼、黄河、张迪组成,赵小曼担任首席专家。赵小曼表示,互联网的使用带来了健康议题从专业知识向公共知识的转变,因此团队拟在传播学的基础之上,结合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范式,以健康传播的研究问题为驱动,将传统的实证研究方法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从而寻找到适合新媒体情境中的健康传播研究的综合范式。该项目研究侧重于信息的传播路径、主体间的互动模式、健康行为效果、媒体的居间影响力等方面。赵小曼进一步从技术路线、数据获取等方面论证了该项目的可行性。

韦路教授称赞赵小曼团队的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很有潜力,肯定了该团队采取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综合范式的研究方式。他建议,进一步明确研究侧重点之间的界限,并将行为、观念、情感、认知等因素综合纳入研究考量范围。

陈昌凤教授表示赵小曼团队的课题研究颇有意义,对团队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表示赞同,同时建议在实证研究、应用层面和理论层面进一步探索。

“互联网时代新闻学知识体系构建研究团队”由王斌、许向东、李彪、方洁组成,王斌担任首席专家。王斌表示,随着现实环境和新闻实践形式的变化,新闻学知识体系需要得到及时的理顺和更新。如果离开新闻学的基本概念、范畴、逻辑关系,“三大体系”的构建是无本之木。因此该团队希望全面系统梳理互联网环境下新闻实践的基本理念、原则、方式方法,充实和完善新闻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构建较为系统完整的知识地图,并在这些基础上搭建互联网时代新闻学教学体系。王斌对该项目的预期成果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简要阐释。

韦路教授认为,新闻学知识体系建构将是中国新闻传播学界未来几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方向,意义重大。他肯定了王斌团队的研究设计,并建议扎根实践,从实践中提炼新的概念命题。

隋岩教授认为,在新闻传播学科受到互联网时代猛烈冲击的背景下,王斌团队的研究意义深远、构思宏大,但需要进一步明确“互联网新闻学”的概念以及与“新闻学”的关系。

“网络舆论生态治理创新研究团队”由赵曙光、周勇、李彪、黄河、周玉黍组成,赵曙光担任首席专家。赵曙光认为,当下网络舆论治理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因此,项目意图从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研究的文献分析、发达国家网络舆论生态治理比较研究、我国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的发展历程、现状与主要问题研究等12个研究方向出发,通过研究团队的深度合作,凝聚舆论学方向的研究力量,实现网络舆论生态治理体系创新。

韦路教授建议赵曙光团队在项目设计上进一步明确核心重点,并期待该项目在成果上形成一个可供学界共同研究使用的数据库。

隋岩教授肯定了赵曙光团队研究课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对舆论治理学术理论的落地性和实操性进行了探讨。

“情绪传播研究创新团队”由赵云泽、赵曙光、颜梅、陈继静组成,赵云泽担任首席专家。赵云泽表示,逐步走入数字媒体时代,情绪表达实际上已经脱离了人的具身性,独立于人存在在社交媒体等平台上。团队计划从心理学、传播学等多角度入手,关注大众恐慌、愤怒、嫉妒、幽默、感动等情绪,在理论上系统阐释大众情绪产生的机理、传播的机制,并以此加强大众媒介素养等普及性教育,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单波教授对赵云泽团队研究课题的前景表示肯定,他认为,与心理学的学科交叉融合具有创新意义,并建议以跨校跨学科资源整合和学术交流的方式来探讨理论和传播机制的创新。

唐绪军教授对赵云泽团队的研究概念界定进行了探讨,建议团队面向治国理政需要产出资政建言型成果,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学理分析价值。

“新型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与传播体系建设研究团队”由许向东、蔡雯、钟新、唐铮、翁昌寿、许颖、方洁、杨奇光、罗雪蕾、汪惠怡、吴洁组成, 许向东担任首席专家。许向东表示,研究团队主要由新闻系实务课程教学团队组成,因此,研究目标除了从理论探索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与变革之外,还希望通过该项目进一步探索新闻实务课程的调整、优化路径。许向东对该项目中的子课题研究设计进行了详细介绍。

单波教授建议许向东团队牢牢抓住科学研究创新的重点,建立强大的数据库,在传承学科史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理论史论的创新和业务创新。

唐绪军教授建议许向东团队将研究课题重点放在新技术应用、媒体融合手段等方面,推动新闻传播实务的现实发展。

“数字鸿沟视角下的中国老年群体与智能媒体使用研究团队”由潘曙雅、刘东、张金玺、Soyoung Jung组成,潘曙雅担任首席专家。潘曙雅表示,该项目主要关注老年人智能媒介接入和使用的“数字鸿沟”问题,团队希望通过深入走进老年人群,利用扎实的数据和调研描摹出当前中国老年人群智能媒体使用的全景画像,对解除数字不平等现象做出贡献。

陈昌凤教授认为,潘曙雅团队的研究为弱势群体纾困解难,具有现实价值。陈昌凤教授为该研究的课题题目和内容重点提供了建议。

隋岩教授认为潘曙雅团队的研究选题具有现实意义,建议潘曙雅团队进一步明确“治理”的对象,并对课题内容提供了两个关注方向的建议。

“数字时代的国际传播与国家传播战略创新团队”由李沁、塔娜、张伊妍、Javier García、Soyoung Jung、刘入豪组成,李沁担任首席专家。李沁介绍,“智能技术+全球传播”是团队的定位和特色,团队希望从技术与国家传播战略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该项目包括数字时代国际传播的技术基础及全球影响、数字时代新闻生产实践变革与全球信息流动、国际传播场域中的全球议题所有权研究在内的三个子课题,囊括了技术层、实践层、理论层多个方面。李沁简要陈述了该项目的预期成果及可能面临的困难。

陈昌凤教授肯定了李沁团队的选题价值和研究设计,她认为,李沁团队从技术层、实践层、理论层三个方面开展研究的思路逻辑清晰、思维缜密,充分体现了团队的合作意识和研究实力。陈昌凤教授对李沁团队的成果表示高度期待。

隋岩教授高度肯定了李沁团队研究选题的价值,他认为,在国际关系新形势下,国际传播与国家传播战略研究已超脱新闻传播学科领域的范畴,需引入更多跨学科知识和理论。

“人工智能广告理论体系创新团队”由王菲、赵小曼、周其林、苗春霞、李琦、温雅组成,王菲担任首席专家。王菲表示,该项目以人工智能广告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人工智能技术经济范式下,广告产业生态演化所形成的人工智能广告理论和实践体系。团队计划从广告产业生态演化、系统层——商业模式、应用层——服务模式、体验层——营销沟通模式、政策规制多个方面展开研究。王菲认为,该项目具有跨学科视野,除了广告学方面的理论,还运用了数字经济理论、演化经济学理论等其他学科的理论,在研究范畴、研究结构、研究视野都有所创新。

陈刚教授认为,目前学界对人工智能广告这一前沿问题的研究不够、理论总结和概括不足。陈刚教授对王菲团队的创新研究和理论成果表示期待,并建议通过与各种相关定义对话,进一步厘清“人工智能广告”的界定。

周葆华教授肯定了王菲团队的课题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结合嵌入设计,同时就“如何界定人工智能广告”“新闻传播学科视角的广告学理论如何建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创意传播教材体系建设创新团队”由王树良、林升栋、赵小曼、安尧舜、葛勇、郭春宁组成,王树良担任首席专家。王树良表示,该项目基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与艺术学院合办的人才培养项目“创意传播实验班”和广告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需求,计划通过引进国际一流教材、自编专业课程教材及创意传播案例库,从创意、设计、传播、技术四个维度对创意传播教材体系进行生态整合,从而为培养数字化环境下跨学科、跨媒介复合型创意传播人才提供良好基础。

陈刚教授肯定了王树良团队的选题研究价值,他认为,教材体系在人才培养层面占据关键作用,建议研究团队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思考、总结和创新的基础上,多关注行业动态变化和前沿发展。

周葆华教授肯定了王树良团队以教材体系作为主要成果的研究计划,并对“创意”的基本概念、基础意义以及在当下时代是否要打破原有概念和基本逻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面向数字人文的媒介技术史研究创新团队”由杨奇光、王润泽、邓绍根、赵云泽、李兴博组成,杨奇光担任首席专家。杨奇光表示,在数字人文的理念之下,技术富有了双重含义,团队试图以技术为切入口,发掘新闻传播历史当中技术背后的人文意涵。从方法上来看,团队希望以有关技术的史料挖掘和整理为出发点进行研究,也希望借助数字人文的方法,对相关史料背后的主题意义、情感价值进行深入探析。从理论上来看,团队希望从时空场域的维度,结合历史上新闻采集、生产、分发等各流程,探究技术在新闻生产当中的逻辑规律。

巢乃鹏教授认为杨奇光团队将数字人文研究置于媒介技术史视角具有极强的创新性。他对团队科研实力和未来研究成果表示肯定和期待,并建议团队在如何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呈现史料等方面进一步思考。

陈刚教授肯定了杨奇光团队的研究课题在学科发展创新方面的重要性,建议汲取考古文博专业等其他学科在可视化、数据化呈现史料方面的探索性经验。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新闻学——改革开放以来媒体发展口述史团队”由唐铮、闫岩、许颖组成,唐铮担任首席专家。唐铮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媒体发展迎来历史机遇期,涌现了大批优秀的媒体和媒体人;进入网络时代,又涌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门户网站、社交平台等网络媒体。团队希望通过运用口述史、田野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与一些代表性媒体的领军人物进行深入对话,保留、整理和研究这些媒体记忆,为今后的媒体融合和新媒体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巢乃鹏教授肯定了唐铮团队课题研究的意义,建议团队加深思考口述史研究设计的关键落点,从口述故事中提炼社会文化记忆,达到“以史为鉴”的高度和目的。

陈刚教授建议唐铮团队厘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新闻学科与改革开放媒体发展史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研究计划。

团队陈述和专家评审环节结束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和党委书记张辉锋对参与申报的各位老师和评审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周勇指出,此次评审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是学院近年来提高科研水平、增强科研能力的重要规划和举措之一。他表示,希望各团队通过此次评审会,汲取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建议,努力实现科研攻关,做有组织的科研工作,为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添砖加瓦。


文字:文盈盈 杨昊 王彩珊   图片:文盈盈

编辑:文盈盈   指导教师:王润泽 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