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怒江看小康|人大20级国新硕士班暑期实践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1-07-11 作者: 点击量:
2021年6月27日至7月3日,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中国人民大学2020级国际新闻与传播硕士班全体同学前往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开展以“乡村振兴与民族文化传承” 为主题的暑期调研与报道活动。
6月27日,国新班师生出发前往云南前在明德广场合影
本次调研活动围绕文化与扶贫两大板块展开,足迹遍布怒江州泸水市、福贡县与兰坪县。调研团在大南茂非遗传承馆、鲁掌镇刀杆馆等地感受云南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深入非遗扶贫工坊、易地搬迁安置点、电商中心等地调研报道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等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具体情况,全体同学收获良多。
拥有22个民族的怒江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20级国小新们此次调研的主线之一就是对于云南怒江当地傈僳族、怒族等民族文化的参访与记录。
正式在当地开展调研的第一天国新班就参访了位于泸水市六库镇的大南茂非遗传承馆和鲁掌镇刀杆馆,欣赏了解了傈僳族的民歌民乐以及“刀杆节”文化,还有同学当场上手学习傈僳族琵琶的弹奏。参访中我们了解到,音乐已然融入了傈僳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歌颂祖国与新社会,小到婚丧嫁娶时、生产劳作间歇、闲时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傈僳人民通过弹唱抒发自己的丰富情感。
同学们观看傈僳族传统民族乐器演出并对传承人进行采访
漆油和手抓饭则体现了傈僳族和怒族同胞的饮食特色。漆油茶是这些民族在藏族文化影响下,结合当地特有漆树果实的物质基础形成的待客饮品。对漆油生产过程的观摩和背后传统的了解让我们对当地特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感知。
对于当地民族传统服饰的调研则与此行的另一主题“扶贫”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福贡县自力民族服饰工艺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此路恒专注于生产民族服饰,带动当地贫困户一并脱贫,永安社区的“古纺记忆”扶贫车间则见证了现代生产技术下,熊兰英母女坚守传承民族传统纺织技艺、创新生产民族工艺品的故事。
怒江拥有多个国家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点贫困县,但在多年的持续奋斗中,怒江州通过易地搬迁、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一系列手段成功啃下了这些脱贫工作的“硬骨头”。怒江州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历程,是本次国新师生调研行程的另一重点。
调研团先后前往福贡县城江西安置点泽福社区、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永安社区进行入户调研。当地负责易地搬迁的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社区的基本情况,安置点社区主要聚焦于“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为搬迁群众提供住房、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同时帮助他们适应新生活、解决生活上的难题。学生还分组入户对部分搬迁群众进行采访。搬迁群众纷纷表示,如今的生活比从前山上的生活更加舒适、更加有保障、更加有幸福感。
同时,国新师生先后调研了福贡县鹿马登乡阿路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非遗扶贫工作坊、兰坪百川民族文化服饰有限责任公司永兴社区扶贫车间、兰坪县优创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葡萄种植基地、永安社区“古纺记忆”扶贫车间,调研产业扶贫情况。依托当地企业、政府的帮扶,搬迁群众实现了较充分的就业,他们的职业技能在培训中得到锻炼与增强,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同时,这些搬迁就业群众也由心底抒发了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和对党与国家帮扶的感恩。
采访非遗扶贫车间负责人此路恒
教育扶贫方面,国新班专程前往当地小学和中学考察,了解兰坪县脱贫攻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国新班一行来到了兰坪县金顶镇箐门村小学,调研乡村教育的发展现状。学校校长热烈欢迎调研团的到来,带领参观校园环境并介绍了箐门村小学的历史、建设和发展情况。课间,带队老师和同学们观看并体验了箐门村小学本学期最后一次“少先队日”,与孩子们同跳民族舞蹈。
此外,调研团还前往兰坪县民族中学调研贫困县教育问题,并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派往民族中学的支教团学生,在学校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参观了校舍、操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对这所建设在贫困县、拥有现代化教学资源的中学感到赞叹。随后,国新班师生与5名高二学生以及人大支教团的5名学生进行了深度交流,了解了当地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困难和梦想,也从支教团学生的支教经历和心得中收获了深刻启发。
在兰坪县民族中学开展座谈会并采访学生
国新班师生座谈会后合影留念
在调研过程中,2020级国新班同学也因地制宜地展开了多项庆祝建党百年活动。6月29日下午,全体师生与云南怒江傈僳族农民红歌合唱团在福贡群发民族服饰加工专业合作社共同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讴歌中国共产党百年伟业。7月1日,20级国新党支部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与带队的党员老师及当地各族党员干部一同重温入党誓词,礼敬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师生与傈僳族农民红歌合唱团共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本次调研让同学们深刻了解到认识国情、理解国情的紧迫性,也让大家懂得脚踏实地、踏实苦干的重要性。
2020级国新党支部书记郭可树同学表示,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深入祖国基层调研让她对国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她对“党员”一词产生了更崇高的敬意:“我想,作为青年党员,我们应当走向广阔大地,亲身丈量祖国的发展,将青春绽放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阮紫嫣同学从七天调研中看到真实的云南:“我们用文字和镜头记录这里的故事。易地搬迁、非遗传承、教育扶贫……在这些看似宏大的字眼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生活的越来越富足的家庭、越来越被重视的民族文化和越来越想走向更大世界看看的孩子们。七天的行程虽短促,但足以让我们窥探到一隅真实的云南景象。”
陆君钰同学从扶贫攻坚的角度分享了她的感受:“历经八年创造的‘中国奇迹’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一串数字,在这里,我们听见了当地人民于新土壤扎根更加向上奋进的自强之声,看到了政策扶持为普米族织布机运转的助力之臂,感动于老一辈手艺传承人的坚韧力量。这一路所见所有鲜活的故事与笑脸使扶贫成果得以具象,是脱贫朴素而坚实的缩影。”
吴蓓蓓同学对自身学习进行了反思, 指出此次云南之行让她感受到我们对于国情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民族团结”“脱贫攻坚”等关键词的认识还停留在书本和新闻中:“只有真正踏上有故事的土地,真诚地面对一个个有姓名的人物,我们才能够在实践中收获感性的触动和理性的思考。”
刘祯同学收获了满心感动,决心让中国故事走向世界:“走进少数民族、深入脱贫一线,我们看到了非遗文化在时间的沉淀中历久弥新,贫困农户在政策的帮扶下步入小康,以及乡村学生眼里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我们应该时刻铭记肩上的重任,扎根祖国大地,才能让更多动人的中国故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扎根大地,放眼世界。中国人民大学2020级国际新闻硕士班在此次实践中看到了祖国政策在土壤中扎根的勃勃生机,也感受到民族文化在大地上交融的多彩风景。全体同学践行“四力”,以调研为实战,在成长为合格的国际传播人才道路上走出坚实的一步。
供稿:钟新
编辑:江健
指导教师:孙权 吴衣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