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公告
  1. 新闻动态
  2. 通知公告

“双一流”建设|人大新闻深研会第40期 跨文化传播的跨学科对话:跨文化传播是否及如何可能

发布时间:2021-11-10    作者:    点击量:

10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以“跨文化传播的跨学科对话:跨文化传播是否及如何可能”为主题的第40期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深研会。

本次深研会旨在从多学科视角探讨跨文化传播,提升中国国际传播理论研究的水平。会议上,来自哲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共同围绕跨文化传播领域的前沿问题和发展前景展开了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致欢迎辞。他表示,深研会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双一流”建设计划中创立的一个学术会议品牌,旨在汇聚多方专家与学者,以多视角跨学科的方式深入探讨新闻传播领域的诸多重大话题。他指出,国际传播与中国话语的建构是新闻学院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计划的三大重点方向之一,作为国际传播的基础性研究领域,跨文化传播需要在全球化面临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为中国的国际传播和话语构建提出新思路。在向参会嘉宾介绍了新闻学院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深厚历史传承后,他还表示,面对时代发展和国际社会变化,新闻传播领域应从跨学科对话中汲取灵感与力量,为中国的国际传播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林升栋担任本次会议的组织和主持工作。他认为,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不是一个学科就能够解决的,它需要多学科的介入和关切。新闻传播学科需要拓展自身视野,通过跨学科合作为自身赋予新的研究想象力。

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所长鞠实儿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普遍知识的存在性与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在报告中,他探讨了普遍知识和共有知识的存在性问题;并预设上述两类知识不存在;进而提出跨文化互动的互适理论。根据这一理论,跨文化交流双方,各自处于不同的语境、社会文化政治结构和知识系统之中;他们通过差异中的动态互动可以达到互适,即接近各自交流需求的满意点;这种互适是局部合理的和可修正(调整)的。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作《跨文化传播的语言歪曲与校正》的报告。他首先强调,不同文化间的本质性差异是不可被抹平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生存语境。他认为,跨文化交流中翻译一定带来某种程度的歪曲,积极的歪曲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情感被另一民族的思想情感启发,而消极的歪曲则是为抹平文化差异性而对文本进行强行解读。以佛教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为例,王德峰教授指出,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校正消极的歪曲,就必须努力分辨不同民族生存语境中的重合部分,在差异性之下形成文化的相互启发与共生。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单波以《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问题域》为主题,从不同学科领域对跨文化传播的关注中梳理出如下的问题框架:主体间交往的不确定性、群体间接触的他者化、语言间交流的差异化、文化的权力支配关系。他指出,处于跨文化冲突中的人寻求焦虑与非焦虑、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动态平衡点,这种动态过程预示着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群体间跨文化交流是由群体间的权力竞争关系生产的,不存在由多元文化主义安排好的群体间跨文化关系,群体间接触具有多样可能性。针对语言的差异化和文化的权力支配问题,他认为,尊重话语权力是语言交流的最终出路;而只有通过不断地跨文化互动,才能逐渐获得融合的文化视角,从而摆脱个体的自我异化。最后,单波教授指出,5G时代的来临,在场景传播、关系传播和情感传播等方面为跨文化传播提供新的探索前景。

当天下午,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翟学伟以《关系向度:从文化解释到理论建构》为题就跨文化和沟通的问题与线上师生进行了分享。翟学伟首先针对“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展开了讨论,简单介绍了学界目前存在的几种重要观点,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翟学伟认为,由于不同的文化类型需要不同的理论建构,因此完全依赖和挪用西方理论资源来解释本土文化是不可取的,应该将本土文化的解释和理论建构进行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翟学伟教授分享了自己已经迈出的实践,即从本土文化特征中提取出“时间性”和“空间性”两个维度,并从其中组合而成的四种关系向度重新区分了中西文化的关系特征,尤其针对中国人的交往方式给出了新的解释。

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席教授安乐哲带来了《中国哲学及其阐释语境(Chinese Philosophy and Its Interpretive Context)》的主题分享。他开宗明义,提出了本次分享的主题:如何让儒家传统文化讲自己的话。在近代的中西方文化接触过程中,中国的许多思想概念被纳入到西方哲学的框架中被解释,却偏离了本身含义而失真,并产生了“深潜不对称性文化比较”( A profound asymmetry in making cultural comparisons)。安乐哲认为,如果我们想要解释清楚一个文化现象,那么有必要深刻理解并融入该文化传统之中。

随后,安乐哲从儒家的角色伦理学出发,探讨了何以为“人”的问题。安乐哲教授指出中国观念里的“人”,不是本体论术语中具有二元论、目的论色彩的Human “being”,而是“生生论”视角里具有整体性、不断优化共生、充满关系依赖的Human “becoming”。或许,从中国哲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必须明白人的概念不同于自由的个体。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林升栋做了《和而不同:基于跨文化传播实践的内容理论建构》的主题分享,通过生动的例子解释并细化了何为跨文化传播的理想目标——“和而不同”,他从文化接触的金字塔层级解释了这一目标的现实基础。

随后,林升栋结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成功的跨文化传播实践,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解读。他指出,在跨文化传播研究中,我们离不开普适性的“形式”(Form)理论,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到具有特殊性和情境性的内容(Content)理论研究。他以“李子柒视频在海外的成功”为例来展示形式理论与内容理论结合的可能及存在的问题。李子柒视频的跨文化解读回击了西方对中国文化输出是新“文化帝国主义”的质疑,并反思中国对外传播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在对话与讨论的环节,六位教授与线上参与者分别对传播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是什么”、“文化间的传播和交往有无普遍主义”等问题展开了分享和交流。最后由林升栋致会议闭幕辞,并对与会的老师、同学和工作人员表示感谢。本次线上会议每位专家一个小时,系统地陈述其理论与思想,讨论互动过程热烈,取得良好的研讨效果。

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深研会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双一流”建设科研项目之一,目的在于聚焦新闻传播教育界和学术界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发扬科研“钉钉子”精神,集中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的集体智慧,攻坚突破,期待通过每个具体问题的研讨带动某个领域教学科研的改革创新。自2018年始,人大新闻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推出系列小型深度研讨会,每期聚焦一个主题,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深度研讨。


图文:黎楠 杨昊 悟哲

编辑:盈盈文 王道圣

指导教师:林升栋 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