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公告
  1. 新闻动态
  2. 通知公告

人大新闻65 | 学者 · 名师:郑兴东教授 “80后”的报纸编辑学体系构建者

发布时间:2020-11-04    作者:学生编辑大神    点击量: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迎来65周岁生日。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新闻教育机构,65年来,人大新闻学院已发展成为新中国记者摇篮、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重镇、新闻传播教育工作母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者、全球新闻教育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值此65周年之际,我们将推出“人大新闻65”系列文章,介绍新闻学院的学院历史、学科建设、学者名师、校友风采等,以飨读者,共贺人大新闻学院六十五载华章岁月。

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有一群特别的“80后”和“90后”(年逾八旬、九旬),他们是新中国成立后新闻传播学科最早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为学科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所著的教材和论文是学科发展的奠基之石。其中一位“80后”即以研究报纸编辑学见长,他就是现年88岁的郑兴东教授。

每每提及郑兴东教授,师生们脑海里浮现的形象是:“身材挺拔,一头银发,两道剑眉,精神矍铄,是妥妥的‘男神’级人物”,“即使步入老年,也依旧是玉树临风的谦谦君子和学者风范”。

郑兴东教授1932年出生于浙江建德,1953年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开启了他的教学生涯。除了1953年至1958年、1973年至1978年两度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担任教师外,其余时间皆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1993年起任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博士生26名。他曾担任教育部高校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

郑兴东教授长期从事报纸编辑学、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独著和作为第一作者及主编的有《报纸编辑学》《报纸编辑学教程》《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不要这样写》《好新闻后面》《新闻冲击波》等。其中,《报纸编辑学》及其修订本,曾分别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第二届吴玉章奖金新闻学科一等奖。多篇论文曾获学校优秀论文奖。鉴于郑兴东教授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诸多贡献,2017年,他获得了第三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之“终身成就奖”。

深耕新闻编辑学,构建学科体系

郑兴东教授在报纸编辑学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大学毕业时,没有想到会当老师,是想去做新闻记者。但当时毕业生要听从组织安排,没有现在的‘双向选择’,我是统一分配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当老师的。当时北大没有新闻系,只有中文系新闻专业。我一开始是做助教,除了新闻史,什么课题都承担一点。后来被指定给蒋荫恩教授作助手,慢慢偏重于研究报纸编辑”。郑兴东教授回忆道。

建国前我国虽有报纸编辑方面的著作,但主要是以国外和我国当时国内的一些报纸编辑经验为内容,思想观点难免偏颇,且多半停留在经验描述水平上。建国后,我国报纸编辑实践虽有很大发展,但因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报纸编辑学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郑兴东教授与陈仁风老师等一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并总结我国报纸编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对报纸编辑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初步构建起报纸编辑学体系。

早在1962年,郑兴东教授就撰写过《版面形式美初探》一文,探讨如何改进报纸版面的问题。1981年在《试论版面语言》中第一次提出“版面语言”的概念。他指出:

“版面不是让读者随便去看、去理解它所提供的内容,而是以自己的声音去引导读者思考,去启发读者的感情。它可以加强或者削弱新闻、评论、图片等的力量,甚至赋予它们新的内容、新的思想。”

郑兴东教授撰写的《报纸编辑学教程》影响非常大,《报纸编辑学教程》第一版在2001年出版,前后几次重印,很长时期是很多学校的教学用书。这本教材最早可以追溯到郑教授等1982年出版的《报纸编辑学》讲义。

“当时新闻方面的教材很少。我和几个老师花了几个月时间去新闻单位了解实际情况,收集资料,合作写出《报纸编辑学》,1982年我到全国各地讲课的时候,看到连各省市新闻单位的编辑也都在用它”。郑兴东教授说道。

郑兴东教授还主编出版了一系列配套的参考辅助书籍。由于20世纪80年代有关报纸编辑工作的材料分散在各种报刊书籍之中,不方便查阅,因此他萌生了把这些材料聚集起来的想法。于是在1987年出版了《中外报纸编辑参考资料》,收录了44篇有关报纸编辑工作的材料,其中既有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也包括日本、英国和美国的相关探讨。

1990年他又主编了《不要这样写——对百篇新闻写法的商榷》,点评所选新闻的缺陷而不是优点。他在前言中说,自己出此书的初衷有两个:

一是学习新闻写作不仅要学习范文,还要学习有缺陷的新闻作品,吸取教训。二是更高层面的目的——为新闻改革尽一份力,通过对稿件的分析,改变实践中过分强调新闻的“说话”功能、宣传功能的现象,使新闻业同行树立读者观念和改进写作技巧。

1993年出版的《好新闻后面——编辑耕耘录》则是“一本具体反映编辑劳动与创造的书”。此书系他指导他的研究生贾奋勇、谭诚训利用实习和调查的机会,南下上海、浙江,北上吉林、黑龙江,先后走访了数百位报社编辑编写而成。记录了许多关于编辑如何选稿、编稿的故事,在学习资源丰富程度远不如今天的年代,这本书是一部非常生动形象的教材。

郑兴东教授不仅研究编辑,自己还参与报刊的编辑工作。在改革开放后,人大新闻系出版过在当时影响比较大的学术刊物《新闻学论集》,一共19辑。在1980年到1992年间,甘惜分先生和郑兴东教授是主要编辑者,由于郑兴东教授年轻所以在具体工作上承担得更多。当编辑不简单,就像郑兴东教授在《好新闻后面——编辑耕耘录》序言里总结的:

编辑是一个默默奉献的群体,具有发现价值、发现人才、修饰、整合稿件的重要作用。

更何况是在经费、人员、稿源都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办《新闻学论集》坚持了12年,更是不容易。

 

新闻与传播并重,与时俱进的学科领军人

郑兴东教授在新闻学方面的研究不限于报刊编辑,还有新闻学的基本理论。

在他担任过主编的《新闻学论集》中,他就发表过三篇与新闻价值相关的论文。这是1978年以后最早讨论“新闻价值”问题的论文。第一篇是1980年发表的《论新闻价值》,开宗明义指出“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的标准,包括及时、新意、重要性三个要素;第二篇是1981年发表的《再论新闻价值》,文中区分了“新闻价值”与新闻产生的“效果”这对易混淆的概念,并详尽阐述了新闻价值如何确定、新闻价值与传播者的关系等问题;第三篇是1986年发表的《新闻价值相关论》,重点讨论了与新闻价值相关的现象,即一个事实的新闻价值在传播系统中与其他事实的新闻价值相关的问题。虽然郑兴东教授当时是以报纸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但他在论文中提到的诸如新闻价值扩展具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一种是链状的,一种是辐射状的等理论在今天依旧极具参考价值。

郑兴东教授也是我国较早接触和研究传播学的学者之一。

1981年,郑兴东教授和陈仁风老师撰写了一万多字的《传播方式的探讨》的长文,运用了三种分类方式,按信息流向将传播方式分为单向传播、回应传播和相向传播;根据控制的方法分成集中传播与分散传播;根据信息内容联系的不同,分成组合传播与非组合传播。这种划分在当时是极其新颖的。

郑兴东教授在传播学领域也有一部影响力很大的教材——《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此书于1999年4月第一次出版,2003年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后又被教育部推荐为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生教学用书。

当时的传播学研究以大众传播学为主,主要研究的对象是报纸、广播、电视。多是从传播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鲜有人注意和研究受众。而这本书恰恰探究的是受众的心理,开篇就对受众做了详细的分析,从社会角色、受传行为、受传自觉程度和受传动机四个维度对受众进行分类,还独辟一章专门论述受众的逆反心理。

郑兴东教授说:

“我认为,研究新闻学要联系中国的实际,即如何利用传播学的理论、原理来分析中国目前的一些传播现象,并进行指导和应用。”

面对日新月异、变化万千的新闻传播业态,郑兴东教授对问题的洞察与思考往往能与时俱进,且较有前瞻性。人大新闻学院彭兰教授曾讲到一个故事:“郑老师一直关注新媒体发展的动向,并且经常有深刻的见解。十多年前,在一次博士论文的开题会上,他针对那位博士生研究的媒介融合的问题提出既要关注融合,也要关注分化。正是在他的观点的启发下,我后来写了一篇《媒介融合的‘合’与‘分’》的论文。直到今天,媒介融合中的分化也仍是媒介融合进程中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严谨治学、温和待人的师者典范

所谓“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正是郑兴东教授在学生们心中的形象。

郑兴东教授写的论文往往是万字长文,论述系统、逻辑严密,内容直白通俗,加上结合业界实践,因而其观点能让人感觉有较强的说服力。

严谨的作风不仅体现在做学问上,更体现在郑兴东教授对学生学业的要求上。2008届的毕业生张景云在毕业论文后记中写道:“每当我去请教时,简单的寒暄后,您总是很快转入正题,虽然只面对一个学生,也像在课堂上讲课一样,时而点拨、时而探讨。在师母病重期间,您还抽出晚上的时间看稿子。虽已76岁高龄,稿子中的标点、字句、逻辑不通之处都逃不过您的眼睛,您用笔轻轻勾勒,还将意见密密麻麻地写在一张纸上,待与我交谈时备忘。”

郑兴东教授在香港树仁学院讲课

在师生看来,郑兴东教授“相貌端正、风度翩翩,再加上又是赫赫有名的大学问家,自带气场,令人敬畏”。但是郑教授其实对学生却是非常温和可亲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人大新闻学院蔡雯教授回忆说:“1997年至2000年我在人大读博士学位时,教师们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学生都是去老师家接受指导,所以我也常去郑老师林园的家中探讨问题,有时到了饭点,郑老师和师母会留我一起吃饭,很亲切、很温暖。”

郑兴东教授和指导的第一个博士生及其夫人在人民大学东门合影

郑兴东教授任教多年以来,师生多评价他“淡泊、朴实和低调”,他也确实鲜有参加公开活动,但郑教授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的新闻业界和学界,大家无不对他的品格和风度印象深刻。

郑兴东教授书法

(本文综合整理自教育传媒研究《郑兴东:一位有高度的新闻传播家》、新浪网《郑兴东:两回转折笑谈人生 五十院庆纵论发展》等文章。

 

文字:邹美玉

供图:高贵武

编辑:项甜甜

指导教师:孙权 高贵武 吴衣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