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式现代化大讲堂: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新闻传播学科贡献”形势与政策系列讲座第五讲线上开讲。新闻学院宋建武教授主讲《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宋建武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传播领域的深化改革讲起。中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等多个重要文件,十分重视在深化改革背景下推进新闻舆论工作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四全媒体”概念的提出,革命性地发展了传统意义上的“全媒体”概念。宋建武对比指出,传统全媒体有多模态和多渠道两个特征,分别指向内容格式和传播渠道;“四全媒体”概念则更为科学全面,从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四个维度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
宋建武总结,“全程”和“全息”讨论媒体如何结合互联网技术认识和呈现客观世界,而“全员”和“全效”指向人类信息交互的方式,基于此的新的社会传播关系,及未来传媒业的特征和基本形态。全媒体传播体系基于现代信息技术,顺应新的社会传播关系,功能全面、效能强大。新型主流媒体在融合中将结合技术承担整个社会数据中心和运营的功能。
上述变化根植于媒体融合发展史。媒体融合始于信息格式的数字化,兴于信息传输的互联网化,将推动社会运行的全域数字化、智能化。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基础是移动传播体系,包括智能终端、移动应用和移动互联网平台。社会的信息化也是重要背景。
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核心特征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社会多种主体的普遍参与和各种垂直应用的一体化。平台为多元主体提供信息分享交流的空间,也为多种垂直应用的聚合提供了技术空间。基于移动传播体系的媒体个人化特征则创造了新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关系。大数据智能分析处理将成为未来媒体使用的最主要技术能力。
基于前述讨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闻及信息传播体系首先有政治特征,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新的信息交互关系和交互方式为基础。第二,它要以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先进文化作为主要内容,是开放、面向全人类的。第三,这种信息传播体系要服务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方面响应人民群众生活。
宋建武强调,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关键是构建全媒体。媒体融合的三个阶段分别为创新融合产品、建设融合平台和构建融合体系。在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目标引领下,应当以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基层融媒体中心为两个支撑点,实现拥有新型传播平台的两个要求与基层融媒体中心的三大功能。
宋建武认为,未来极有可能出现以县级融媒体中心为基础、以区域性的融媒体平台为骨架、以全国性的媒体平台为主导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全媒体体系是一项社会工程。这需要聚合社会治理的资源、结合人民群众的力量、聚合社会各方面的服务能力。建设核心在于服务群众,因此综合服务平台是建设主流舆论阵地的基础。未来,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基层架构将和城市运营紧密结合,成为“城市大脑”。
从实践的角度,这也是一项技术工程。充分运用海量互联网信息成为重要课题。宋建武强调,应当重视内容科技、通讯科技、平台技术和终端显示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体系的“特定应用”。这些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感知变化,借助信息技术创造新的沟通空间,更好地建构平台。
从实践中看,需要建构一个强大的超级移动客户端,作为基层融媒体中心内容和服务输出的端口和用户的入口。一方面,需要数字级平台提供内容制作工具和平台,一方面需要数据级平台打通数据、提供分析技术。宋建武表示,作为合格运营主体,首先需要有党和政府最高级别的信任度。第二,需要具备打通社会各方面资源、了解各方面应用场景的能力。第三,应当是一个合格的市场主体。运营主体需要在管理上创新,增强自身活力,如安吉融媒体中心借助技术团队,实现公共资源集约化、城乡服务一体化、社会管理科技化,具有良好的市场化运营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