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公告
  1. 新闻动态
  2. 通知公告

“双一流”建设 | 人大新闻深研会第20期——四校合作新闻传播研究方法创新工作坊

发布时间:2020-01-15    作者:学生编辑部    点击量:

“为什么要举办研究方法工作坊?第一,全球范围内的新闻传播研究呈现出开放性、差异性、多样性,我们要和全球达成对话,使用共同的研究方法非常重要;第二,青年教师安身立命的本事还是学术训练,而其中最关键的是基于方法的学术规范性学习;第三,我们不能总用近邻学科的方法,也不能简单照搬西方概念、方法来解决中国的问题,我们可能到了一个需要方法创新的时候,但方法的创新不同于理论创新,需要团队的力量,希望老师们共同交流、有所碰撞”。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致辞时说明了举办研究方法工作坊的原因。

 

2020年1月3日至5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深研会第20期——四校合作新闻传播研究方法创新工作坊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新闻楼演播厅开幕,来自人大新闻学院的十位教师进行了十场关于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的讲座,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社科院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四校的青年教师和学生们参与听讲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教授致辞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立新教授直言研究方法工作坊的举办非常好,他指出,河北太行山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神话故事,研究方法工作坊就是“炼五色石补天”:“新闻传播学是认识、反映世界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是焦点化的,基于具体事件来反映世界,属于不完全归纳的思维。这种思维对世界的反映是或然的,存在一个漏洞,即传播者在传播事件的时候可以加入自己的价值观——传播事件本身并不具备的价值属性,从而将客观事实的传播转变为传者意志的传播,进行成了荀子所说的人类认识世界的“蔽”。这个漏洞正在普遍地被利用,我们的目标受众也因为漏洞正在离我们远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关于研究方法的训练就是在补新闻传播学的天”。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立新教授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赵云泽教授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后,工作坊正式开讲。第一讲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李彪讲授。他从疑惑与问题谈起,先向大家介绍了新闻传播研究背景的变化:一是接力传播——研究方法从围绕大众媒体为核心转为全媒体为核心;二是关系传播——研究对象从个体转为社群、圈子;三是情感传播——研究维度从单一的信息纬度转为情感、场景等多维度。他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量化研究方法,比如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古典实验法就面临很多局限。所以,传播学研究选题及方法发生了变化:研究对象方面,从属性数据转向关系数据,从巨内容向微内容转向,从个体向社群转向;研究方法方面,网络数据爬虫,词频、词云分析,眼动追踪技术等被引入并应用。李彪副教授还结合自己做的研究,对其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作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李彪

主讲题目:《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范式创新与转向》

 

第二讲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塔娜讲授,她先梳理了计算传播学的概念以及发展脉络。计算传播学源于计算社会科学的兴起,主要关注人类传播行为的可计算性基础,并以传播网络分析、文本挖掘、数据科学等为主要分析工具,非介入地收集并分析人类传播行为数据从而挖掘人类传播行为规律和原理。她从数据、方法、问题三个角度进行了深度阐释。针对人类传播现象和实践,计算传播学可大规模地收集与分析“新数据”,包括人类传播行为和个体的持续行为数据;基于大数据和数据科学,计算传播学可发现并挖掘人类行为背后的模式和法则并给予解释;但是目前计算传播学正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还面临着参与者无法形成有机整体、以描述性研究为主等问题。她还结合案例介绍了一些研究视角,包括文本分析、情感分析、网络传播与传播网络等。最后她向大家分享了计算传播学的相关资源。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塔娜

主讲题目:《计算传播学的概念、方法与应用》

 

1月3日下午,第三讲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Lars Willnat讲授,中文题目为“线上调查研究的机遇和挑战”。Professor Willnat introduc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online survey research and provided specific solutions based on his research experience. He pointed out that online surveys have the advantages of being representative of larger populations, provide researchers with high levels of control in the creation and execution of their surveys, allow the inclusion of images, videos, and sounds in questionnaires, and provide the opportunity to monitor survey respondents in real-time. At the same time, online surveys today are often based on non-representative samples drawn from panel respondents who get paid for their participation, do not allow for probing “don’t know” responses, and generally have low response rates that are often difficult to verify. Professor Willnat also shared some tips for the design of good online questionnaires and how to write good survey questions. He finished the presentation by answering questions from students and faculty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workshop.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Lars Willnat

主讲题目:《Challenge & Opportunities of Online Survey Research》

 

现场教师提问

 

1月4日上午,第四讲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刘东讲授。他从定量分析研究和定性分析研究的区别和方法分类谈起,以问卷为主详细介绍了传统定量研究方法,包括问卷的基本组成、问卷中的态度与行为测量、量表的信效度检验、问卷分析中的中介与调节效果以及问卷调查的常用网站等。此外,他还为大家讲解了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应用,眼动实验、脑神经科学实验等传播学常用实验以及机器学习和元分析等前言量化研究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刘东

主讲题目:《传播学量化研究方法前沿》

 

第五讲讲授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闫岩,她表示,好的选题一般是小而具体的研究问题,并可使用完整而系统的研究方法,具有基础性、前沿性和人本性的特点。闫岩副教授通过对比介绍了常见选题中的可取之处和不可取之处,前者有小而具体的问题、旧问题或常见现象的新视角、探索性研究而非描述性研究和孤立不成证,后者包括大而无当、新却短暂、浮于浅表和囿于个案的问题。她还分享了个人选题来源:从生活中来,从理论中来和从项目需要中来。另外,方法选择、执行不当或数据阐释失真、“不说人话”,很可能会造成“好选题,差论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闫岩

演讲题目:《怎样提出一个好问题?——谈学术研究的选题》

 

1月4日下午,第六讲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龙讲授。他首先梳理并解读了2019年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龙

演讲主题:《2019年新闻传播研究热点》

 

刘海龙教授重点介绍了传播学由“大众传播研究到新传播研究”的转向。他指出,深受工程信息论、控制论影响的大众传播概念、隐喻及思维框架在新技术环境下暴露出了其局限性,新媒体“颠覆了传统的人性观念和社会的基本组织方式”。传播研究过去往往集中于“观念传播的精神交往传统,如信息传递的效果研究、作为仪式的传播的文化研究以及作为权利的传播的批判研究”,忽视了“交通运输的物质性传统如传播需要借助于物的传递、物产生的语法尺度与环境以及在世存有、集置、第三持存”。传播研究中,“创新与扩散研究”、麦克卢汉媒介观、拉图尔、彼得斯等的认识洞悉了将信息、物质分野的局限性。

因此,刘海龙教授提出了“新传播研究”的概念,旨在“恢复传播物质性的传统,将其与侧重观念、精神交流基础的传统同等看待”,以期能“借助技术的去蔽,超越和重构传播研究,在更开阔的平台上思考传播问题”。

 

工作坊第七讲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韩籍讲师郑韶英(Soyoung Jung)讲授。She shared her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experience from artistic background to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introduced in detail the research work of augmented reality in the health domain: projecting spatial auxiliary reality visualizations on a participants’body for health communication effects Research projects and achievements.

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郑邵瑛(Soyoung Jung)

演讲主题:《Innovation in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gile》

 

1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陈阳、讲师潘文静,学校荣誉一级教授陈力丹为大家讲授第八、九、十讲的内容。

陈阳副教授介绍了内容分析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设计、研究案例和研究过程三个维度展开。她总结了内容分析法的十二种设计,包括再现描述媒介内容、比较不同媒体间内容差异、分析某一媒体在长时间段里的内容变化趋势、比较同一媒体提供的不同讯息、比较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媒介讯息、评价媒体表现、比较记者的语言及其行为、比较一个信源的内容行为与另一信源之间的关系、根据信源某时的内容和行为推断其在另一时间的内容和行为、比较内容变化趋势与其他手段得到的数据变化趋势、比较媒介内容与其他数据来源以及结合受众调查估计特定媒介内容的传播效果等。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陈阳

演讲主题:《内容分析法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

 

陈阳副教授还以2005年十大性别歧视/公正广告评选为例具体演示了内容分析法的实际应用,并结合研究案例详细介绍了内容分析法的一般流程:

 

讲师潘文静介绍了社会网络分析在传播学领域的应用。她介绍了边(线/连接)、网络数据呈现(包括边表、点表和相邻矩阵)等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基础概念;接着从宏观、中观和个人层面介绍了社会网络分析中的描述性分析相关概念,宏观层面包括凝聚力和密度分析,中观层面包括社群/集群/派系/小圈子和模块性概念,个人层面包括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亲近中心性等概念;其他描述性分析概念还有接近性、嵌入型、互惠性、传递性等。关于推断性应用,她详细从回归分析中将网络变量作为预测变量、网络形成和网络效果如网络对个人特质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详细地介绍了如何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来进行推断性分析。此外,她还分享了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资源。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潘文静

演讲主题:《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工作坊第十讲由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陈力丹对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作总结。针对本次工作坊内容,陈力丹教授指出,“尽可能不要在新闻传播学内套‘学’的概念”;要重视“哲学-历史-人文”的研究方法。陈力丹教授从“学习什么?”“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选题”“学术论文写作”三个方面对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进行了归纳。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陈力丹

演讲主题:《新闻传播学术研究》

 

  • 关于“学习什么?”,陈力丹教授推荐他的PPT《新闻传播学科文献基础》,要求熟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层面的基本著作,建议从哲学-历史-人文研究方法角度审视一下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和《资本论》第一卷的研究范式;要求从人际传播角度而不是从媒体角度,重新读一遍人类的传播史,因为互联网是以人际传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与此同时,每年关注“三个半报告”,以了解互联网发展动向,包括国际电信联盟两年发布一次的《衡量信息社会报告》、玛丽⸱米克尔每年发布的《互联网趋势报告》、皮尤基金会每年发布的《新闻媒体现状》报告和路透新闻研究所每年发布的《新闻、媒体与技术趋势和预测报告》。此外,建议通过阅读批判类著作来对技术发展保持警惕。

  • 关于“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选题”,陈力丹教授谈到近两年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的新鲜话题,认为主要问题是:习惯于对新鲜话题进行描述,深入研究乏力,阐释片面,缺乏较强的批判意识和有组织的持续性研究。他推荐了一批国内外正在研究的话题和值得阅读的较好的学术论文,劝告大家不断紧跟传播科技发展的脚步,描述各种社交媒体的传播“特征”;不赞同学位论文做“对策研究”,因为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要求选题“不要人云亦云,要有问题意识”。他建议在中观以上层面选择研究方向:①互联网对社会传播结构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该如何看待、这些影响可能带来的种种悖论以及对悖论的解读。②互联网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和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各方面的应对。③提供对互联网的批判性思维。

  • 关于“学术论文写作”,陈力丹教授重申学术研究是:用很多真实的判断,确定一个新的判断具有真实性的思维过程。要十分清楚自己研究的问题、概念是什么,现在相当多的选题不是选题,只是一个研究领域。研究必须要有理论依据,使用的理论与研究的问题能够对接。不可以无根据地“我认为”。他结合许多论文案例,批评论文写作的套路化,以及各种不规范的问题。

 

 

本次深研会第20期——四校合作新闻传播研究方法创新工作坊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社科院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联合主办,人大新闻学院承办,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颜士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媒体学院副院长杜智涛教授等也出席了工作坊。未来四校将陆续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承担工作坊承办工作。

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深研会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双一流”建设科研项目之一,目的在于聚焦新闻传播教育界和学术界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发扬科研“钉钉子”精神,集中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的集体智慧,攻坚突破,期待通过每个具体问题的研讨带动某个领域教学科研的改革创新。自2018年开始,人大新闻学院持续推出系列小型深度研讨会,每期聚焦一个主题,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深谈。

 

 

文字:于焕焕 黄渝婷

图片:李俊伟、陈雨涵 颜柯 孙琦

编辑:于焕焕

指导教师:孙权 吴衣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