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公告
  1. 新闻动态
  2. 通知公告

“中国发展研究与媒体交流”2025上半年外国记者培训项目结业仪式举行

发布时间:2025-07-02    作者:    点击量:

6月3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承办的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CIPCC)2025上半年“中国发展研究与媒体交流”培训项目结业仪式在明德新闻楼举行,来自非洲、亚太、拉美、中东欧的58位记者参加仪式。

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参赞刘禹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合作部副部长苑艺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闫岩、中非新闻交流中心主任楼淡竹出席仪式。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CIPCC人大项目主任钟新主持仪式。她表示,作为项目负责人,自己有幸见证了该项目十余年来的发展,并与世界各地记者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未来学院将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努力打造更具深度与影响力的国际传播交流平台。

苑艺林在致辞中热烈祝贺来自50个国家的58名记者朋友们顺利完成培训。她指出,自2014年启动以来,CIPCC项目已持续举办十一年,成为推动中外媒体交流、增进理解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她对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长期以来的支持表达了诚挚感谢。随后,她系统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国际传播学科建设方面的最新进展,指出学院正致力于构建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全球传播”全英文博士项目将于2025年9月启动招生,欢迎更多国际媒体人来华深造、交流合作。

刘禹同在致辞中对各国记者顺利完成培训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四个月来,记者们深入走访中国多地,通过实地调研与亲身观察,对中国的发展现状和社会面貌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了解。他强调,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在于公正、客观地传递真相,并鼓励各位记者用真实、生动的语言将所见所闻带回本国,讲述更多兼具温度与深度的中国故事,为增进中外民众的友谊贡献力量。

苑艺林、刘禹同、闫岩、楼淡竹为记者们颁发了结业证书。

来自非洲中心的卢旺达记者Mugisha Nshuti Christian 作为记者代表,诚挚地感谢了该项目。他回顾了四个月在华学习、调研的经历,表示此次中国之行极大地拓展了他对中国及全球发展的认知。他指出,中国现代化并非西方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彰显自主创新、以人为本等价值的独特路径。他强调,记者应秉持尊重与诚实,在多元世界中倾听、调查与思考,用真实报道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沟通。

亚太中心记者代表、伊朗记者Shahrokh Saei表示,此次CIPCC媒体交流项目不仅是一次专业研修,更是一场深入了解中国发展与全球合作的发现之旅。他认为,通过实地走访与专题学习,国际媒体人得以从更客观、公正的视角认识富有创新活力、致力于和平与合作的当代中国。此外,他进一步深化了对新闻职业使命的认识,也坚定了以真实报道促进跨文化理解的信念。

拉美和加勒比中心记者代表、牙买加记者Dwayne Anthony Anderson表示此次培训经历充实而难忘,不仅增进了他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认知,也为不同国家的记者搭建了交流与思辨的平台。他表示,未来将会把这段经历融入新闻工作中,创作更具深度与温度的报道内容。他还感谢项目团队的周到安排,期待未来有机会重返中国,继续深入了解这一片充满活力的土地。

中东欧中心记者代表、保加利亚记者Tania Glouhtcheva回忆在华经历时表示,这段旅程不仅丰富了她的专业知识,还带来了深层次的思想启发,让她对当代中国的发展理念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她表示,尽管即将启程回国,但已将中国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期待未来推动更多富有意义的中外交流与合作。

仪式结束后,外国记者们前往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参观,欣赏了馆内相关历史文物和艺术作品,详细了解了中国人民大学建设发展历史。

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发展研究与媒体交流”项目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1年,先后培养数百名外媒记者和舆论领袖,为加强中国与非洲、亚太、中东欧、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等地区国家之间的新闻交流和深化友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参与培训的记者们将成为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流的重要纽带,他们所讲述的中国故事也将帮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文字 | 吴嘉晨

图片 | 易成玉

编辑 | 易成玉 王若赢

指导教师 | 闫岩 王宝奎 文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