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发起下,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今日头条头条学院共同举办的高校新闻传播学科新媒体实务课程共享平台建设研讨会在京举行。人大-头条新媒体实务课程共享平台在会上正式成立。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高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勇,今日头条高级副总裁赵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彭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院长助理周葆华,今日头条副总编辑徐一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唐铮,今日头条运营总监王月芳等出席研讨会。近300名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及部分教育领域媒体参会。
高校新闻传播学科新媒体实务课程共享平台建设研讨会现场
人大-头条新媒体实务课程共享平台将致力于建设一套适应目前新媒体环境的实务课程体系,并面向全国新闻传播院校师生开放,各高校相关专业可自行采纳课程并参与课程建设。双方希望以此形成一个学界和业界深度合作的教学改革创新机制,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学科的教学改革探索、加强学界和业界的沟通与合作进行有益的尝试。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高钢
高钢:在技术发展变化中建设中国新媒体共享教育平台
头条学院的前期探索,展现出各个领域、专业的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的强烈兴趣,和他们一旦拥有了新媒体传播工具之后,在专业领域、知识普及、方法提供包括文明理念传输方面的巨大能量。
这对新闻专业人才教育机构无疑是一种重要启示,无论技术如何迅速发展,公共信息的价值和社会责任不会消失。要共同探讨在全新的技术变化中,如何聚集所有新闻传播学者和业界的智慧,建设中国新媒体共享教育平台,为欠缺相关知识结构、技术思维方式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
今日头条高级副总裁赵添
赵添:探索新媒体教学之路,实现理论实践完美结合
我们的共同目标,是通过新的途径、新的课程、新的舞台和新的方式来探索中国新闻教育的新媒体之路。
头条学院的在线教育方式打破时间、地域和专业的限制。通过学习新媒体,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高校教学的很好补充,但没有与高校的理论教学很好结合仍是一大缺陷。而今日头条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合作,共同打造一套适合目前新媒体环境的课程体系,将充分发挥人才、平台和技术资源的优势,实现理论与前沿实践的完美结合,推动课程不断完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
胡百精:不丢根本,尝试前沿,成为技术层面行动派
当下的互联网不再是工具,也不只是简单的信息分发、信息生产、关系建构的平台,而是整个社会结构的操作系统和根本动力,而是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社会背景。我们认识到理论和技术皆有其局限,要在合作中弥合视域剩余,有所增益,实现价值共创。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希望有更多的师生参与到这个平台中来,成为分享者和创造者,一起探讨学院派和技术公司合作的可能性。新时代的新闻教育不能丢掉根本,也要不断尝试前沿。学生还是要有美感,使命感,有专业的理想,对事物要有整体的理解力,而不是追随技术背后的复杂关系,同时也要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成为行动派。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勇
周勇:新媒体实务课程共享平台秉持公益性理念
通过我们共同的尝试,希望完成开发一套课程,建设一个平台,树立一种理念的目标。一套课程,即一套适应当下行业发展,特别是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实务课程;一个平台,即一个开放式的共享平台,能够成为我们新闻传播学界所共享、共同建设的平台;一种理念,即公益性理念,这个平台是公益性质的,无偿提供给师生使用。
人大-头条新媒体实务课程共享平台的课程体系共分为五大模块,包括新媒体理论、新媒体内容生产、新媒体运营、新媒体技术和案例教学。课程涵盖了新媒体从理论到实践的方方面面,有资深学者讲授的理论知识,也有新媒体从业者在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经验,力争以“理论-实践-理论”的模式构建出一套有标准、可执行的课程体系。
今日头条副总编辑徐一龙
徐一龙:传播人才专业、用户、开放和批判的四大特质
资讯市场仅依靠过去的中心式分发方式来发展已略显乏力,网站技术推动内容生产,门户网站靠分发革命让资讯世界繁荣。非中心分发方式如社交分发和算法分发能量巨大,能够进一步拓展资讯市场,内容分发方式的革命更是会让资讯市场无限放大。
整个资讯市场变得越来越广阔,新闻学院的毕业生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就业选择,但传播人才若要进入这黄金赛道,必须得具备四个特质,即专业、用户、开放和批判。这就是说传播人才的业务专业能力要过硬,且要具备用户思维,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技术、新思想,同时不可丢弃批判思维。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彭兰
彭兰: 新闻传播课程是内容、技术、运营、艺术的结合
这是一个边界消融的时代,第一是专业与业余边界的消融,很多人都在进入新闻传播的领域;第二是内容与技术边界的消融,技术的力量在进入内容领域,内容不可避免的要进行技术的创新;第三是人与机器边界的消融,机器可以帮助人们做一些时效性强的稿件;第四是行业边界的消融,今天的传媒业是传统媒体和IT、互联网企业的交叉。
新闻传播课程的新结构将是内容、技术、运营、艺术的结合。培养学生跨界合作和对话的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技术的发展对于新闻人才的专业能力有新的要求:跨媒体视野下的报道能力;数据采集、分析与加工能力;用户分析能力;社交媒体资源的整合能力;内容的营销能力与跨界合作能力。同时,传统时代专业能力的一些基本要求仍然重要:到达现场的能力;揭示真相的能力;事实核查的能力;解读新闻的能力。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院长助理周葆华
周葆华:新闻学院培养学生面向多元共生社会传播主体
新闻学院培养学生的方向正在从面向专业大众媒体机构培养向多元共生的社会传播主体培养转变,从仅面向内容生产环节培养向为整个传播过程培养转变。不同学校/专业可以基于自身特色选择面向及其程度,但是整体思维上的转型是必须的。
新媒体传播的教学应当建立在诸学科基础上,以理解新媒体逻辑(网络化逻辑)为基础,以研究新媒体如何再媒介化(媒介融合)、重构社会关系与日常生活(媒介影响)的研究为重点,突破以往传播学以大众媒介中心,以“内容—效果”的功能主义为取径的模式。如今的新媒体传播能力培养体系是以新闻传播学和计算机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多媒体叙述能力、数据挖掘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和人机协作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唐铮(左)和今日头条运营总监王月芳(右)
研讨会上,今日头条运营总监王月芳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唐铮共同发布了《新闻专业新媒体教学调研数据报告》。报告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对新媒体关注度、大学生新媒体学习行为以及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师需求。报告表明,关注新媒体教育的地域分布现状为东部、南部边疆省份的中西部的地区参与意愿更强烈。调研数据显示,中西部地区和边疆地区对于新媒体教学更为关注,被调查师生普遍对新媒体学习很重视但认为很难获得相关知识。这说明目前无论理论还是实务,都尚未建立起新的理论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方法论,理论和实际操作都需要在互联网前提下实现有效迭代。
一条联合创始人范致行
一条联合创始人范致行作为新媒体业界代表在会上分享了一条成长路上的经验与心得。他认为,当下是人和机器融合共生的时代,人起到的作用是从零到一,而机器起到的作用是从一到一千万、一个亿。一个媒体的成长除了思考如何从零到一,即如何报道等问题,还要思考如何借助机器或技术的力量从一到一千万,即如何做好内容分发等。
文字/韩廷宾、王怡溪
图片/湛超越、张树志
编辑/雨师
设计/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