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校友讲坛”第一期开讲,由新闻学院1994级校友、财新网总编辑张继伟讲述“移动互联下的新闻选择:财新的变与不变”。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党委副书记蒙彬、院长助理韩晓宁以及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参加。
第一期“校友讲坛”现场
首期讲坛由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主持。他表示,世界范围的新闻传播教育都在面临转型,对于人大新闻学院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思路是很清晰的,就是要继续发扬学院的传统。学院的传统是由教师和一代代学生共同构建的,学院的荣誉是由教师和校友共同成就的。广大校友在各种困境和挫折中从来没有放弃过专业理想、专业信念。学院举办“校友讲坛”并计划面向研究生开设《经典新闻作品案例解析》课程,邀请校友为同学们讲授他们的新闻传播实务经验与体会,这正是对传统的一种传承。
胡百精院长主持
在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校友张继伟结合自己在财新的实践经验,为同学们分析了互联网对于专业媒体在采编和商业模式上的冲击与重构,解读了财新的新闻付费试验,还就未来的职业选择真诚地给予同学们建议,展开互动交流。
张继伟校友演讲
一、互联网冲击新闻业的三个层面
互联网对于新闻的三个层面的改变,第一个层面是业务、流程与内容的改造。新闻业和各行各业一样,出现了“脱媒”的趋势。首先是去编辑化,新闻当事人有了渠道站出来说话,与媒体进行竞争,媒体作为把关人的角色受到了冲击。其次是议题设置发生了改变,用户、读者有很大的话语权,舆论议题出现了内卷化、情绪化、娱乐化、垂直化的特征。
第二个层面是商业模式的改变,原来遵从“二八原则”、主打头部用户的模式,被追求流量、长尾效应的模式替代,很多媒体被迫寻找多元化经营之路,业内甚至产生了一些不是很健康的商业模式。
第三个层面是对价值观的冲击。严肃新闻业所珍视的很多价值都在被消解,比如经营和采编的防火墙概念、不受大众情绪左右的独立理念、鉴别信源和杜绝假新闻的操作规范等。但越是受到冲击,越凸显其珍贵,严肃新闻生产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保持专业能力和价值观。
二、财新传媒的付费阅读尝试
很多国外媒体早已试水过付费阅读,财新是国内第一个实现新闻付费的网络媒体。新闻之所以能够付费,一方面是线上付费的技术逐渐成熟,知识付费的氛围已经形成;二是新闻的调查需要成本,尤其是深度的新闻成本昂贵。人们越来越认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的代价是质量的下滑,一线的记者和内容在逐渐消失。因此越来越多的受众和机构愿意付费订阅高质量的新闻内容。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不变”:坚守专业主义
如果选择做新闻,新闻专业主义是一个专业记者的核心竞争力,要坚持独立、平衡、怀疑、事实与评论分开的操作准则。
对于新闻工作者个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首先是作为一个记者,传播的影响力会比以往更大。另外一线记者的缺位给了专业记者更多机会。
学生提问
寄语
对于新闻学子,要有跨学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为做新闻要面对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角色。如果能有比较扎实的专业背景,对各方面的知识都有所涉猎,这样在新闻实践中不会犯低级错误,记者最忌讳的就是知识面不够广,发现不了重要的信息,或者错误地把一些普通的信息认为是重要的。希望师弟师妹们,在学校的时候能多学多看,不同的学科之间是有相通的,会相互启发。
——张继伟
感悟
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冲击着传媒行业,全球传媒业均在寻求转型,新闻学子必须紧跟时代与行业前沿趋势。作为应用性非常强的新闻学,学院邀请奋斗在传媒业界前沿的知名媒体人开展讲座授课与分享,能够让学生时刻紧跟传媒业界发展前沿,学习传媒一线操作经验,帮助大家浓厚专业兴趣,开拓学科视野,提升专业素养,我们都觉得特别有意义。无技术不传播,无传播不技术,希望将来能够开展更多技术相关的讲座与实际技能的培训,有更多亲身实践的机会。
——2017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刘战伟
张继伟校友与同学们合影
“校友讲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发起,定期邀请新闻界校友重返母校,将自己在实践中的知名作品或者宝贵经验与新闻学子分享,通过他们的实践经验,建立起学界与新闻一线的桥梁,让同学们既立足理论,又接触实践,将人大新闻人的精神和传统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