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公告
  1. 新闻动态
  2. 通知公告

学术期刊与中国式现代化论坛召开 | 第三届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术研讨会主题论坛

发布时间:2023-05-11    作者:    点击量:

5月7日下午,第三届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术研讨会主题论坛之“学术期刊与中国式现代化论坛”举行。近二十名国内新闻传播学科知名学术期刊的主编齐聚一堂,展开深度研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际新闻界》主编刘海龙主持本次论坛。

《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朱鸿军表示,《新闻与传播研究》在基础性规范化建设、学术文本规范化建设方面十分重视。选题策划上,编辑部着重关注新闻传播学科对国家战略、行业发展与学术突破的服务性。朱鸿军还分享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并对期刊在基础理论板块梳理与国际理论本土适用两方面的突破寄予期望。

《新闻大学》常务副主编朱春阳梳理了现代化演变过程,并援引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中西方的现代化理念作出了辨析。他指出,新闻传播领域期刊已逐步实现了形式现代化,下一阶段需要向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努力。最后,朱春阳提出,期刊之间应加强合作,并在期刊公众号上做出更大突破。

《新闻记者》主编刘鹏分享了《新闻记者》从热点评论类刊物转型为理论学术期刊的历程与定位调整,指出了微信公众号与纸质期刊的差异。他从三个案例出发,阐述了关于知识创新、理论运用与认知秩序的思考。刘鹏认为,以全球化、国际性的眼光看待问题,立足正确的政治立场促进学术发展,都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贡献。

《新闻与传播评论》副主编刘金波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制度方案的现代化,相关研究聚集于政治、经济、社会、哲学领域,多见于综合性期刊。他指出,学术期刊共同体应当思考期刊在传播方式、涵育新人与引领思考上的功能变化,还应当思考在学术生态、学科发展与期刊特色化方面所能做出的努力。

《当代传播》主编何涛对刊物在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及之后的选题策划做了汇报分析,并充分肯定了建设自主知识体系的必要性。他表示,《当代传播》十分关注媒介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新形势下此作用的变化趋势。

《新闻与写作》主编梁凤鸣分享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他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兼收并蓄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总结。梁凤鸣还从专题策划与团队建设两方面分享了期刊应对生存与发展问题的经验与对策。

《新闻界》总编辑段吉平首先分享了开办“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栏目的相关经验,并强调选稿的国际性与对话性。她表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贯穿于期刊内容,并表示期待与其他期刊一起为期刊学术共同体贡献力量。

《编辑之友》执行主编李晶从编刊视角分享了对自主知识体系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她表示,一方面,《编辑之友》历来有创新理论的建设和编辑传统;另一方面,该刊在策划组稿时也进行了突破尝试。她认为,在新时代下实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转化和实践创新,一是要突出“特”字,二是做到面向新时代。

《现代出版》主编曾白凌表示,理清政治权力、技术、人、社会与出版传播的关系,和出版史与出版的现代化关系,做到出版学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是《现代出版》今后的努力方向。

《出版发行研究》社长李建红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代表当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实践。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知识生产,代表一种内容生产先进生产力的实践过程。她表示,《出版发行研究》对于变化快的新技术、新现象采取审慎态度,并指出,建构中国出版学科自主知识体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出版》执行主编李淼指出,如何让期刊自身的发展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非常值得学界、刊界探讨的课题。《中国出版》作为隶属于国家新闻出版署的刊物,一方面服务于整个新闻出版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近年来加强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和阐释。

《中国社会科学》编辑冯建华认为,学术期刊代表中华民族的精华,完满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包含学术期刊的现代化。学术期刊编辑稿件必须平衡形式规范性和内容深刻性的关系,编辑目的核心是刊发反映时代和学术前沿、被学界认可的稿件。

《南京社会科学》副总编虞淑娟认为,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应当围绕“开放、对话、融合、建构”四个关键词,既体现世界性又体现自主性。她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上,可以在理论与逻辑层面建构,但必须按照现有标准进行规范化阐述。

《全球传媒学刊》主编陈昌凤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质和本质出发,分享了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新闻传播学科的理解。她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核是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加强新闻传播学科创新的核心是理论体系、话语体系、研究方法的创新,而开放和交流是创新的前提。最后,她鼓励学者多关注国际同行的学术进展作品。

《新闻春秋》编辑部主任潘文静从三个角度展示了刊物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流程上,做到三审三校、匿名评审;内容上,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特色栏目,同时也在新闻学研究、传播学研究、媒介文化研究方面常设栏目;理念上,既追求历史感、厚重感,也关注前沿、热点话题。

《中州学刊》编辑李娜从青年学者的角度出发,认为提出当前期刊发稿量低、稿件作者数量有限制的现状对青年学者发表有所阻碍,可能影响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她肯定了青年学者稿件的质量,鼓励各位主编关注、支持本学科的青年学者。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际新闻界》主编刘海龙作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论坛主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学术期刊的建设展开,旨在为期刊主编们提供办刊经验与困惑探讨的交流空间。各位期刊主编在本次论坛上的发言凝聚了经验和智慧,为今后学界期刊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