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与舆论生态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数字政府与国家治理实验室、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了以“元宇宙与未来传播:现状、路径与反思”为主题的第47期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深研会。本次深研会旨在从跨领域、跨学科的视角来探讨元宇宙相关话题。
此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与舆论生态研究院秘书长周玉黍主持,他简述了“元宇宙热”出现的时间轨迹,并分享了目前国内外元宇宙的发展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周玉黍表示,厘清这些问题正是举办此次深研会的目的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与舆论生态研究院院长、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教授致欢迎辞。他表示深研会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品牌项目之一,会议旨在通过邀请学界、业界的专家和学者,从跨学科视角来探讨新近的热点话题。他指出,元宇宙“热”自2021年兴起,引发多方关注和热议,但与元宇宙相关的研究和产业发展还处在朦胧状态,元宇宙意味着什么,它的未来会怎样,都需要多方进行更全面、深入的探讨。
“ ‘希壤’寓意着‘希望的土壤’,来自未来。”百度技术总监、希壤项目技术负责人冯景辉从业界角度分享了百度的希壤项目。他认为元宇宙的发展涉及多项技术能力,总体而言有三座大山:视觉技术、听觉技术和交互技术。而希壤背后依靠的是以AI为核心的百度能力矩阵,这为百度迈入元宇宙提供了全方位技术和生态支撑。对于希壤未来的期待,冯景辉将其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由巨头主导,通过高投入推动技术成熟的第一阶段;其次是树立标杆,成为模式定义者的第二阶段;最后是降低门槛,分散关注度,由大众入场的第三阶段。他表示,百度希望能通过希壤,创造元宇宙的大千世界,实现基于技术创新的元宇宙内容生态建构。随后,冯景辉分享了百度AI开发者大会,这是国内首次在元宇宙中举办的大型会议,并展示了目前元宇宙发展的新景象。最后,冯景辉列举了一些希壤目前的探索方向,如强视觉、强沉浸式的体验。
人机交互专家、伊园未来科技有限公司CEO姜公略认为元宇宙是一个非常交叉的领域,不同于互联网,元宇宙适合各行各业的人深耕。从自己的经历出发,他指出科技分为两种——一种是非常炫酷的,另一种是实用,润物无声的。他以Google Glass为例,指出它虽然足够炫酷,但是由于隐私之类的问题,这个技术工具带来的收益低于造成的困扰。姜公略认为元宇宙就像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它都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元宇宙的本质就是通过技术的手段无限逼近真实世界。他指出,物质资源的限制导致了当代人的不快乐,因此需要通过科技手段来帮助大家看到更大的世界,体验生活的美好。最后,姜公略认为“便携可移动”是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方向,并以其所在公司正在研发的AR眼镜为例表示,这种设备既需要便携,又需要提供丰富的内容,这只有在5G的高网速、高算力下才能实现。
VeeR VR联合创始人&CPO陈婧姝带来了以《元宇宙与VR的现状和发展》为题的分享。陈婧姝首先结合目前所在公司的业务内容和正在开发的项目,分享了目前国内外VR的发展现状。陈婧姝认为元宇宙是人机交互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空间的升级,以VR/AR为代表的新一代计算机平台将会给我们的娱乐、生活、工作带来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元宇宙是对过去几十年二维计算平台/互联网的整体迭代,难以由某一家公司独立完成,同时也需要很长的时间,会经历很多个小周期。而构建元宇宙不仅需要网络、硬件、软件等技术投入,还需要针对全新的沉浸式媒介进行大量内容创作的投入,而当下的元宇宙热、NFT热等浪潮,和2014-2015年的VR浪潮十分相似——方向是正确的,但市场对它的期望可能过高了。最后陈婧姝进行了一些有关元宇宙的具体案例分享。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曹刚认为元宇宙就是一个关于“理想”的互联网故事,元宇宙可能是通过数字技术开辟的一个虚拟空间,人为打造,却又超越现实生活。他认为,打造元宇宙的原因之一就是,元宇宙需要比现实生活更美好,不然就失去打造的意义了。曹刚认为,无论元宇宙是“伊甸园”还是“希望的土壤”,它都是有关人的活动,因此也需要从道德的意义上去想象和考虑,对于元宇宙的讨论,也需要从伦理学角度进行观照。曹刚在彭兰教授提出的“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的基础上,指出元宇宙就是“理想的连接”。元宇宙的到来,似乎更能让我们摆脱身体带来的束缚,以及社会中的束缚,如通过数字分身摆脱局部的、片面的功能性关系,提供扮演、转换不同角色的可能。从伦理学的角度上来看,元宇宙的美好在于其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连接,并给予了连接中的人更高的自主性,但我们走入元宇宙需要通过两条腿,一条代表技术,另一条代表道德。关于元宇宙的道德规范体系,曹刚提出了几点自己的认识,首先,去中心化既要去“集体”的中心化,也要去“个人”的中心化,最终以连接为本位;其次,交换正义应该取代分配正义,成为元宇宙制度体系最基本的政治原则。此外,曹刚认为,在现实社会中,道德底线都是通过法律制定的,但是在元宇宙里可以通过一种更强有力的方式——由底层代码进行建构。最后,曹刚也简单谈及了脑机接口可能会造成限制责任主体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兰带来了以《我们在多大程度上需要“元宇宙”》为题的分享,并从社交的角度对元宇宙进行了探讨。彭兰认为元宇宙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人员和学术专家的思考,更重要的是需要用户的加入。互联网的社交产品属性在三个维度上有所摇摆——远-近、匿名-实名、弱关系-强关系,而元宇宙最后的落脚点也许就是社交,因此元宇宙应用除了沉浸式、临场感体验外,能否顺应人们对“远”“匿名”“弱关系”的需求也很重要。而从目前的一些设想来看,元宇宙或许有助于人们重温“匿名”与“弱关系”下“白日梦”的营造,但它也有可能会以另一种方式带来“近距离”的压迫感,而更多维度的数据化,也会成为人们的束缚。关于数字化身,彭兰认为数字化身距离我们并不远,如匿名社区里的各种ID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的化身,只是其体验并不是那么完整。通过化身,人们可以实现对现实的逃避以及对自我的延伸,同时拥有多重自我、增强体验。而未来对于元宇宙中数字化身的研究,也可以从目前已有的研究继续延展。彭兰表示,数字化身也面临很多挑战,一方面是化身需要维护成本,另一方面从“生理带宽”的角度而言,由于人们的精力有限,也注定元宇宙的应用空间并不是无限的。因此,元宇宙会是未来的一种生存与交往的可能,但它不会是未来的一切。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絮森带来以《读懂元宇宙》为题的分享。程絮森首先对元宇宙进行了简要介绍,他认为,元宇宙会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由“虚实孪生”到“虚实相生”再到“虚实融生”;元宇宙的技术基座包括拓展现实(XR)、智能硬件、人机交互、大数据、5G/6G网络、云计算等;人机交互的技术演变由技术到信息,人机交互的发展趋势包括路径更多、信息更全、智能度更高。关于元宇宙的未来展望,程絮森认为,元宇宙的发展是技术所趋,也是社会所需,因此未来可能形成“元宇宙+”的产业生态,和更多的行业进行结合。
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助理教授胡迪认为,元宇宙的形态其实早已出现,如近年来的各种游戏。胡迪从自己的研究方向出发,指出多重感官带来的感受比单一感官带来的感受会强很多,而现在的模态感知,更多的还是体现在视觉、声音上。元宇宙涉及不同模态之间的“收”与“发”,其中有关不同模态的交互、协同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胡迪认为元宇宙有光明的发展前景,但并不意味着最近它会变得流行起来,而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维度,因为它不仅仅涉及技术上的问题,还包括硬件的普及甚至道德等方面需要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哲学博士曾持认为,科技、社会与人的存在早已深刻地绑定在一起了。要从整体上把握元宇宙,首先需要考虑元宇宙的史前史,任何一个版本的元宇宙都有沉浸性和交互性的特性,但从沉浸性来看,元宇宙并不是一个新奇的概念,而是人脑中虚实的混融。另一方面,元宇宙很难跳脱出诸如“缸中之脑”的有关外在装置的批评。总体而言,他认为元宇宙在人类的发展中有两个定位,第一是人类虚拟现实混融的本能,这种能力越来越依赖于外在的物质装置;第二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实规则的游戏中人们所展现的交互性能力——而这两者都指向了人类更高级的自由。曾持认为,2021年元宇宙的爆火比元宇宙本身加有趣、令人错愕,如同犹太教中的象征“拯救”的“弥赛亚”一般,许多人不清楚元宇宙在何时建成,但却相信它一定会建成。随后他对于元宇宙中的地产交易热和虚拟形象交易热进行了探讨,并引用了刘慈欣曾说过的“人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向外,通往星辰大海;一条向内,通往虚拟现实”作为结尾的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与舆论生态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赵曙光带来了以《元宇宙:25号宇宙实验的隐喻?》为题的分享。赵曙光开门见山表示他并不认同元宇宙的概念,他认为元宇宙会把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带入到一条死路。赵曙光以25号宇宙为例,指出过度“美好”的生活,看似无限的资源,也许反而会招致毁灭。而“元宇宙”中的“我”也许会比自己本身更了解自己,元宇宙的快乐也许会比自然社会的快乐更令人沉浸、更令人成瘾。元宇宙可能以系统的方式应对由信息技术自身引发的风险和不安。此时的风险有别于传统的危险,它是信息技术的威胁力量和令人怀疑的智能化所引发的后果。赵曙光指出,元宇宙可能产生无人统治的副作用,科学无须负责、企业仅负效率之责,政治仅有正当化之责。围绕数据流的分配或分配方案的权力斗争被“元宇宙”的概念消解了,其梦想是对社会的无所不知的统治。赵曙光表示,在元宇宙的背后,是人类和人类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所以我们需要的法则是,存在于设计元宇宙的人和受元宇宙控制的人之间的公平交易、不受操纵、不受控制的义务。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与舆论生态研究院副院长、新闻学院副院长李彪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发言,他首先对业界、学界的各位专家学者能够汇聚一堂进行此次探讨表达了感谢,并表示元宇宙是一个新概念,以后还会举行更多关于这个话题的跨视角、跨学科的对话。
深研会采用线下会议、腾讯会议与线上直播三种方式举行,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关注,会议期间总计近500人在线参加。
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深研会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双一流”建设科研项目之一,目的在于聚焦新闻传播教育界和学术界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发扬科研“钉钉子”精神,集中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的集体智慧,攻坚突破,期待通过每个具体问题的研讨带动某个领域教学科研的改革创新。自2018年始,人大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持续推出系列小型深度研讨会,每期聚焦一个主题,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深度研讨。
文字:杨昊
图片:王道圣
编辑:文盈盈
指导教师:李彪 周玉黍 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