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 人大新闻学院首届毕业生(1959年)返校纪念毕业60周年
发布时间:2019-10-15 作者:学生编辑部 点击量:
毕业六十春秋,荣归母校;人生八十又几,难忘师恩。10月1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首届(1959年)毕业生返校纪念毕业60周年,十余位首届毕业生在明德新闻楼汉奇苑与学院领导、教师座谈交流,共叙师生情谊,建言学院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方汉奇,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副院长张辉锋、王润泽、赵云泽,党委副书记孙权,新闻学院原党委书记刘夏阳等参加座谈。座谈会由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周勇主持。
校友们在新闻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交谈,追忆往事,感叹时光荏苒。校友杨春贵、戈悟觉、程理嘉等还挥毫书写留下墨宝表达师恩难忘。
座谈会开始前,师生共同观看纪念视频、翻阅老照片
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周勇对校友们返校表示热烈欢迎,他向校友们介绍了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并重点介绍了正在建设中的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以及其中的新闻学院楼宇设施的初步建设规划。
93岁高龄、当年的任课教师方汉奇表示,他很高兴看到首届毕业生返校回家,回忆起那时与大家教学、生活的往事。特别是在河北保定期间与大家在一起的那段时光:当年大家是去学知识和社会实践的,而自己是想着怎么去改造知识分子“坏的思想”和“坏的习惯”,在思想、生活上向工人农民看齐,三个月坚持每顿吃3分钱的饭菜。但自己一带头吃最低标准的饭菜,大家想吃红烧肉就不好意思了,现在想起来还真对不住各位。方先生表示,校友们在毕业60年后还能组织这样的聚会非常难得,相信大家在这次交流中能追忆起更多的往事和经历。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方汉奇
校友王宋(中央电视台业务部原副主任)、杨春贵(中央党校原副校长)、赵玉明(中国传媒大学原副校长)、戈悟觉(国家一级作家)、程理嘉(中国财经报原总编)、林星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专职党委副书记)、曹璐(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原院长)、吴缦(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许承康(北京日报高级编辑)、沙铭等纷纷发言,大家表达了对学院、对方汉奇先生为代表的老教师们的问候和感谢,介绍了各自的经历和目前情况,回忆了当年在校期间的难忘岁月。
其中,年已88岁的校友王宋首先对学院本次返校活动的安排和组织表示了感谢,他提及当年的任课教师给大家教导和帮助,受益终身。校友杨春贵表示,他走出县城来到北京,本科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接受了四年专业的新闻教育,本科毕业后与同班同学胡福明(《实践是检验一切的唯一真理》作者)在人大哲学院继续深造。他说:“不管我走到哪里我都会讲‘感谢北大的老师,感谢人大的老师',感谢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培养”。校友赵玉明在发言中特别指出,他们这届的13位毕业生分配到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参与创办了北京广播学院广电新闻系,为广院的新闻教育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建议,人大新闻学院院史中要记录下这些为新闻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校友们。
校友王宋
校友杨春贵
校友赵玉明
新闻学院原党委书记刘夏阳回忆起学院30周年、40周年、50周年、60周年纪念时与大家相见、相识的场景。他向校友们一一介绍了当年老教师们的相关情况。他指出,明年是学院成立65周年,希望到时候大家再回学院相聚。
新闻学院原党委书记刘夏阳
座谈会最后,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表示,首届毕业生毕业60周年返校是件大事,“60余年的时间,从燕京大学新闻系并到北京大学,后来又到了人民大学,这60余年从无到有,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我们向各位长辈保证:当年燕大、北大、人大的那些优秀品质和力量都还在。我们现在也在推进学科史、口述史等方面的研究,前辈们的讲述,我们会做好记录,留作口述史,从而进一步完善人大新闻学院的相关历史资料。”
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
胡百精院长代表学院接受首届毕业生赠送的锦旗,同时向首届毕业生赠送学院纪念品。
首届毕业生代表向学院赠送锦旗
学院向首届毕业生赠送学院纪念品(印有“新闻”标识的红围巾)
师生在学校明德广场庆祝祖国成立70周年花篮前合影留念
图片/许文心
文字/夏振洋
编辑/刘入豪
指导教师/孙权 吴衣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