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公告
  1. 新闻动态
  2. 通知公告

方汉奇:人大新闻学院的传承、气概与精神

发布时间:2016-01-12    作者:超级管理员    点击量:

主持人,各位校院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我是1958年到人大新闻系来当老师的。这以前,还在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当过老师。2004年已经办了退休了,但直到现在还继续带着博士研究生,一年带一个,从开题一直管到他们的论文答辩,因此还在做点教学工作。如果从1958年算起的话,我在人大新闻系(现在是学院)已经当了57年的老师。如果从1953年到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任教算起的话,我已经在高校的新闻院系当了62年的老师。我和在座的许多老教师一样,都是这一个阶段人大新闻教育历史发展的见证者。

我到人大新闻系当老师的时侯,人大新闻系已经创办三年了。虽然还在起步的阶段,但是已经崭露头角,成为我国新闻教育界举足轻重的力量。从那时到现在,人大新闻系一直处在我国新闻教育马拉松长跑第一团队中具有竞争实力的主力的位置。最近一段时期在有关的学科质量评估中又连续三次排在全国第一。这是很不容易的。我和在座的许多老教师都为能够成为这个集体中的一员,感到荣幸。

作为新闻教育的过来人,我以为人大新闻学院在教学上之所以能够达到目前的高度,主要依靠的是以下三点:

第一,是有历史的传承。人大来自1937年的陕北公学,直接的前身是解放区的华北大学。华北大学在全国解放前就有过开办新闻教育的简短的经历。人大新闻系从一创办起,就有着这方面的历史传承。人大创系初期的那一批教学骨干,大多来自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华中和东北解放区,有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从事办报活动和新闻教育工作的丰富经验。整个教师团队的力量号称足够同时办五个省报。因此这个系一开始就有着革命的历史传统和革命的传承关系。再加上当时的吴玉章校长吴老十分重视新闻教育(这一点和当年的复旦新闻系有类似的情况),他老人家自己就曾经四次办过报,从《四川》、《赤心》、《救国时报》到《新华日报》。他对新闻系情有独钟,加意呵护,不仅参加两校新闻系的合并活动,还多次亲自给新闻系的师生做报告,还曾经一次就批给新闻系两万块钱的购置资料的经费。这些都使人大新闻系一开始就有着革命的传承和精神上的资源。

第二,是有着海纳百川的气概。在革命传统的基础上,55年人大新闻系把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合并了过来。这使得师资队伍中,除了来自解放区的教学梯队之外,又增加了来自有“兼收并蓄”传统的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的力量,和1952年院系调整后并入北大的燕京大学新闻系的骨干力量。教师队伍中出现了毕业自燕京大学新闻系和政治系、有过留美经历在密苏里新闻学院当过访问学者的蒋荫恩教授、在国统区有过办报经历的张隆栋、于效谦,以及秦珪、何梓华等一批老师。50年代学苏联的热潮中,人大新闻系又拥有了全国各新闻系唯一的苏联专家斯洛保加纽克。像我这样的没有名校学历不见经传的野狐禅式的人物也被收容了下来。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复旦大学新闻系对人大新闻系师资团队的支持。从1953年起,复旦大学新闻系先后为人大新闻系输送了郑兴东、汤世英、王泰玄、胡文龙、徐国兴、傅显明等多位老师,充实了好几门主要课程的师资力量。长期以来,南北这两个大学新闻系,既是竞争的对手,也是互相支撑的力量。今天人大新闻学院的师资梯队中,不仅有国内培养的骨干教师,还拥有了外籍的教师。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气概,才使得人大新闻系有着广阔的学术资源和强劲的竞争实力。

第三,是有着不断进取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我们的几任系院主任,都是这方面的闯将。人大新闻系从一开始就气势如虹,全系师生1000多号人,是当时人大最大的系之一。不仅创办了自己的印刷厂,参办了28家报纸,还创办了自己的剪报社(后称报卡社,现为校办的书报资料中心),创办了一份对开的业务刊物《新闻出版报》,组织编写了五门专业课的教材,组织翻译了苏联方面的教学资料。当年新闻系的文学教研室,就是现在人大文学院的前身;当年人大新闻系的外语教研室,就是现在人大外语学院的前身。改革开放以后,则组织翻译了美国方面的有关新闻传播学的教学研究资料,80年代新闻教育大发展时期,还配合中宣部创办了专门培养新闻史论教学师资的教学班,为全国新闻教育机构输送有生力量。当年这两个班的不少学员现在已经成为今天新闻学界的骨干力量。此外,还创办了第一个舆论研究所,开拓了传播学和众多新媒体的研究等等。人大新闻学院能有今天的成就,和这种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其间也有受“左”的影响搞过了头的时侯,后来都得到了纠正。

人大新闻学院从创办到现在已经60年了。我们已经为中国新闻事业培养了上万名精英人才。前《人民日报》副总编、著名散文家梁衡在人大新闻系创办40周年的时侯曾经有过一个题辞,其中有两句话是:“国中新闻界,相逢皆人大”,可谓善颂善祷,但有点绝对化。我替他改一个字:“国中新闻界,相逢多人大”。祝愿人大新闻学院与时俱进,不断地有所发展,有所前进,和兄弟院校一道,共同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精英人才,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方汉奇于2015年10月25日


(图: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