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家长、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徐壮。2018届硕士毕业生。我的导师是周建明教授。
老师突然离开对于学生而言当然难以接受。因为我与周老师一起读过太多读不懂的书、由他请过太多我自己舍不得吃的饭、还挨过他太多受之有愧的表扬和一针见血的臭骂,所以诀别也就变得格外艰难。
但是,凭我对周老师的了解,我也知道,作为一个倡导理性表达的新闻评论教师,过多煽情不是他的风格。特别是在今天这个日子里,我相信,如果他能够在场,我们开心毕业才是他乐意见到的场景。所以今天我的发言并不是一篇悼词。我只希望向大家总结一个人大新闻人和新闻学院的老师们传给我的品格。
第一种品格,我觉得必须是“朴实”。我知道在座有些同学对于周老师并不熟悉,因为这就是他在人大多年以来养成的气质。他从不试图成为校园名人,也不追求做引用量惊人的学术大咖。其实周老师的光芒本可以不如此收敛:他是新闻学院“传奇般的78级”的一员,是曾经的人大副校长。不过周老师把这一切视为身外之物,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为他活得就像尼采所说的,“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生活。”脚踏实地的人生,回头看才知道结了多少硕果。就像咱们的学院,俯身前行,永远第一。
这就要谈到和“朴实”紧紧伴随的第二种品格——认真。周老师能亲力亲为的事就绝不会假手于人,因为他肯定办得更妥贴。我和周老师指导的研究生们都很惭愧,至今不知道学校财务处在哪里。直到他去世后,我才知道,他凭一己之力为新疆财经大学从无到有地办起了新闻传播学院;才发现,这几年他已经默默地积累了几十万字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法制建设的研究。因为平时相见,周老师只会和我们如数家珍地说起人大各位名家治学的认真。像方汉奇先生这样坐几十年冷板凳研究新闻史的故事,周老师说,学院里不胜枚举。
第三种品格,我觉得和新闻学院的教导最为密切,那就是正直。用周老师平实的原话讲就是:“你们不该拿的绝不能拿,不该做的绝不能做”。我完全相信这句嘱咐并不是某种表面说辞。因为,周老师不仅这样说,也这样做:日常可见的是,不能通过的论文,不管多深的交情都不能影响他把论文退回;最有说服力的是,正直这种品质,我不仅在周老师身上,而且在无数人大新闻人身上都有看到:从敢于发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胡福明,到被称为“中国最危险的女人”的胡舒立,到无数深入一线追求真实的媒体校友,再到答辩时铁面无私、唇枪舌剑的各位老师们。他们都使我相信,正直,是一种人大新闻的底色。
与“正直”互为补充的第四种品格,是包容。这种温暖的包容体现在,新闻学院里,可以讨论各种观点,容纳各种论争。老党员周老师曾经很严肃地提醒我“不要迷信西方新闻学”,我知道这其实是他通读各类西方新闻学者著作后的深刻反思。我真心建议各位多与自己的老师聊聊天,你们就会发现,岁月给了我们越来越高的发际线,却给了他们越来越高的接受力。就像我能毫不夸张地说,我62岁的老师时髦又健谈,我既可以和他聊马林诺夫斯基,也可以聊《创造一零一》。
最后,我还想分享一种周老师的品格,周老师把它实践了一生,它就是“爱人”。你们能够想象一个人的朋友圈里全是人民大学和新闻学院的相关消息么?你们能想象自己的老师会悉心收集所有学生的作品转发到朋友圈么?这就是周老师空闲时间里最喜欢做的事。老师爱人民大学、爱新闻学院、爱同事、爱学生、爱真理。这就是他的爱的教育。
周老师走后,胡百精老师和周勇老师马上亲自关照起了我们这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我们坚定地说:“你们还有学院,这里永远有你们的家和亲人”。我当时就知道,这份爱的教育肯定会传递下去。
在今天这个毕业的时刻,我想到最多的不是老师的缺席,而是他似乎无处不在,因为这个学院内外一直都有人在倡导、传递着和他一样的品格。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在我实习的时候,总能碰到业务能力一流还格外亲切的师兄师姐。在学院学习的两年里,我也结识了太多像周老师一样的老师,他们低调、认真、包容又爱学生。上课已经精彩绝伦,下课还愿意和我们打成一片,闲下来还可以带我们做研究发C刊。你们真的超级棒。
我还记得我通过答辩的那天,周老师与各位答辩老师硬要把我和另一位同门夹在正中间合影。他当时开玩笑说:“学生才是主角,老师最后都是当模特儿”。那是我和周老师的最后一张合影。同学们都笑我说,“你真幸运,C位出道了。”
今天,看到我们这些2018届的学子聚在如论喜提学位,我觉得大家都处于人生的C位。看到这里有满堂的人大新闻人,能够将人大新闻的这些品格传承下去,我深感未来可期。我想,能够被命运pick在出门左拐直走的明德新闻楼里C位出道,我们都是幸运的。
谢谢大家!毕业快乐!
徐壮
2018年6月28日
图/ 韩春柳团队、杨茂坤、许文心、傅磊、王涵、张树志、张绪延、王思未、杨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