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公告
  1. 新闻动态
  2. 通知公告

人大新闻学院教师学术沙龙,周三见

发布时间:2018-04-25    作者:学院媒体工作室    点击量:

4月18日午间,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新闻楼汉奇苑,心理学系教授雷雳应邀做了主题演讲“智能手机给青少年带来什么”。这是新闻学院第10期教师学术沙龙,雷雳教授从心理学研究出发,探讨了网络传播的特性以及由之带来的危害和益处。“归属感与青少年网络真实自我呈现的关系”、“同伴关系与青少年手机成瘾的关联”、“自恋与发自拍的联系”、“伴侣低头症与抑郁的关系”,这些内容既贴近日常生活,又是学术研究中的前沿问题。

雷雳教授在沙龙上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学术沙龙通常在每月的一个周三举行,学院教师和前来交流的嘉宾汇聚在汉奇苑,展开为时1个小时的研讨。自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这项活动至今已举办10期,每期主题各有侧重,嘉宾发表视角多元。

在这10期沙龙中,前来交流的最高龄的嘉宾是年过九旬的方汉奇教授。在2017年11月1日举办的第3期沙龙上,方汉奇教授与参会教师交流了自己指导研究生的心得。“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不然如何有本事指导学生呢?所以啊,这是一个双方共同学习的过程。”方汉奇先生当时就此谈到。在这一期沙龙中,陈力丹教授因为另有事务未能参会,为此特地写来一封长信,讲述自己的经验体会,并委托周勇教授宣读。

方汉奇教授分享指导研究生的心得

 

“这个学院,除了学生,什么也没有。”这是人大新闻学院流传甚广的一句话。除了学生指导,教师沙龙当然也少不了教学方法。在第2期沙龙中,涂光晋、张征、马少华、刘海龙、周俊、方洁等六位教师就这一主题作了分享。“涂奶奶”说,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真心热爱这份事业;“征妈”提出,要重视案例教学,让课堂超越书本;少华老师常年做教学日记,线上与学生即时互动;“海龙果”则根据不同层面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俊俊”认为要给予学生自主权;“方女神”感言,需要“learn by doing”。这几位老师所谈心得体会都来自教学一线,有的结合理论研究,有的源于前沿探索,有的已影响了几代人。

左上至右下:涂光晋、张征、方洁、刘海龙、马少华、周俊

 

方法论之外,具体的科研方向也是沙龙主题设计的重点。在第9期沙龙上,来自加拿大哥伦比亚学院传播研究系的邢国欣副教授讲到了加拿大学界对批判学派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其中谈到,相关研究影响力巨大,且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许多“金科玉律”有所批评。与会教师感到,这提供了一种较为新颖的视角,由此与邢国欣副教授展开了长时间的讨论。在此前后的几期沙龙上,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学者陆续应邀前来,进行了跨学科的对话。

“传播学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但关于传播学的定义,学界尚缺乏一个统一的定论。在数字化的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冲击使传播学的研究逻辑冲突加剧。” 在第7期沙龙上,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Silvio Waisbord与全院教师和访问学者对话,希望传播学研究者走出原有的舒适范围,广泛关照社会现象,整合研究角度,从而提出新的研究。Silvio Waisbord教授是传播学期刊《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主编,他和海外学者带来的全英文学术讲座,提供了新闻传播学科国际前沿的研究进展。

Silvio Waisbord教授

 

在学术的场域之外,沙龙还有着特别的“功能”和“角色”。每一次沙龙,学院都会为在当月过生日的教职工庆祝。一份三明治或者一份盒饭,在轻松的氛围中,教师、研究生、博士后、访问学者、新入职教工相互沟通,交流心得。

过生日的老师们

 

附十期教师学术沙龙主题:

 

第1期:科研项目财务管理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2期:科研发表与课题申请

第3期:教学方法研讨

第4期:研究生指导研讨

第5期:统计学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6期:实验中心建设与实验教学方法

第7期:An invitation to communication: The state of the post-discipline

第8期:Online Supportive Communication Relation-centered Approach

第9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批判学派

第10期:智能手机给青少年带来了什么

 

图文、编辑/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