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公告
  1. 新闻动态
  2. 通知公告

“双一流”建设 | 人大新闻深研会第43期:“中国新闻史”课程与教材建设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1-11-12    作者:    点击量:

11月10日下午,“中国新闻史”课程与教材建设研讨会——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中国新闻传播史》与“金课”中国新闻传播史建设经验座谈会在新闻学院汉奇苑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新闻史学会共同举办。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李永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吴廷俊、北京大学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云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永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邓绍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副社长翟江虹等出席本次研讨会。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主持。

周勇在致辞中对由方汉奇先生领衔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编写团队表示祝贺。他指出,《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荣获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是新闻传播类教材唯一的一等奖,意义重大。为此,他想对致力于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的同仁表达三个感谢,首先是感谢以方汉奇先生为首的一代代学界前辈,他们将新闻学院学科建设带到一个新高度,也为后来者砥砺前行打下基础;其次是感谢与会的各位老师同仁,诸位同辈相互支持,守望相助,才有了今天新闻传播学科的繁荣;第三是感谢今天到场的年轻同事,他勉励大家向老一辈新闻教育者学习,奋发图强,开拓未来。

在此基础上,周勇汇报了近期新闻学院有关中国新闻史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他表示,目前学院在三个方面取得进展,第一是新闻传播史新编、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史、中国古代舆论思想史、互联网新闻传播史、新媒介技术史等“五大史”工程有序开展;第二是以民国新闻史料汇编库为基础,逐步建设中国新闻传播史料库,为全国新闻史研究和教学工作提供参照;第三是加强新闻史研究的教学方法和路径创新,以跨学科视角展开院际、校际合作,开辟新领域,产出新成果。周勇指出,新闻史研究是整个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必须进一步把握好新闻史研究和教育工作的方向和路径。

作为本次获奖教材的主编,方汉奇先生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新闻史从学科构建到教材编写的历程,为大家讲了一堂生动的中国新闻史论课。他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全国高校的新闻史课程普遍缺少系统的教材,“直到1955年之后,大家一起编印了一本内部发行的教材,叫‘五小本’”,教材应用情况才有所改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新闻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大量从事新闻史研究和教学的学者笔耕不辍,使得新闻史的相关教材从“贫矿”变成了“富矿”。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虽然诞生于本世纪初,但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根据当时教学需求编写而成的。方汉奇先生认为,这次获奖既体现了对编写组工作成果的认可,也对未来的教材编写和学科建设工作有所裨益。“长江后浪逐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方汉奇先生鼓励大家一起努力,促进整个新闻史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工作进一步发展。

李永强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向方汉奇先生及其带领的编写团队表示祝贺和感谢。他表示,方汉奇先生及其团队获此荣誉实至名归。在评选过程中,该教材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足见作者在其中耗费的心血。一直以来,人大新闻学院都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为出版社贡献了一批优秀作者和作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所出版的最权威、分量最重、发行量最高的新闻类教材都来自人大新闻学院。他期待双方未来携手共进,共创辉煌,也祝愿方先生身体健康,学术之树常青。

吴廷俊表示,《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获颁一等奖,“中国新闻史”课程获评“金课”,非常及时,也非常重要。借此机会,他向大家分享三点体会,第一是在形式和内容上重视教材编写工作,既保持形式的严谨认真,又能在内容上集百家之长,有所创新;第二是勉励大家以讲授新闻史课程为荣,以作为一名新闻史教育者为荣;第三是向方先生学习,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实现新闻史教学工作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中国与世界视野相结合。

程曼丽认为,《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的获奖是在方先生带领下,众多学者深耕多年、坚守多年的结果。正是老一辈新闻教育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的潜心治学,扎实推进,才促成了今天的可喜景象。她也期待从事新闻史研究和教学的队伍不断扩大,后继有人。

陈昌凤表示,《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是由泰斗主编、名家领衔、中青年学者担纲的成果,在该书再版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力量加入编写队伍,众多一线教师也贡献了他们在教学岗位上的真知灼见和教学心得,因此,它不仅是新闻史知识的传递,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她指出,在未来,如何将技术手段、创新方法融入课堂,让学生爱上新闻史课程,是每一位教育者都需要努力探索的方向。

赵永华重温了自己求学生涯中方先生提供的指导和帮助,也为大家讲述了教材编写的幕后故事。她回忆说,方先生讲课旁征博引、脉络清晰,不仅有体系的建构,还有思维的训练和引领,令人印象深刻。《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修订之际,时已年近九十岁的方先生仍然坚持一字一句审读书稿,为后辈做出表率。从一本教材中,她看到一位新闻教育家如何紧追时代趋势,不断探索教学新路,将对学生的热爱凝聚在笔尖案头。

邓绍根以“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来表达对《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编写团队的祝贺和敬意,正是因为方先生所带领的团队上下认认真真做事,扎扎实实编史,才有了今天的收获与成就。他也将以此勉励自己,做好“金课”建设,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意识,将方先生的治学精神传承下去。

赵云泽表示,《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所取得的成绩和影响,不仅是方先生及其团队的标志性成果,也为整个中国新闻传播史学科建设做出重大贡献。该教材荣获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奖一等奖,充分说明历史学在整个人文社会学科中的重要性。赵云泽强调,历史是一个学科的基础,决定着其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方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大家树立表率,大家应当沿着这条道路继续拓展、深入,将学科进一步发扬光大。

王润泽作总结发言,她首先向方先生和参会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她指出,当前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各界呼吁下,当前知识体系的重构迫在眉睫,以《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为代表的编写团队、以“中国新闻史”课程为代表的教学团队彰显了一代代新闻教育者锐意进取、不断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她期待各位专家在未来集众智,汇众力,从各个层面贡献力量,推动包括新闻史在内的新闻传播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

此前,全国教材工作会议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表彰会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编著的多本教材获奖。其中《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是新闻传播类教材唯一的一等奖。该书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荣誉一级教授方汉奇主编,新闻学院教授王润泽、赵永华、赵云泽参与编写。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是中国新闻史教材领域的开山之作,亦是扛鼎之作。作为中国新闻传播史教材家族中的元教材,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教材本身的厚度、深度,亦源自不断求索的创新动力。它既融会、吸纳近30年来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也因此以其魅力吸引后来人不断投入新闻传播的实践与研究当中。

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深研会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双一流”建设科研项目之一,目的在于聚焦新闻传播教育界和学术界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发扬科研“钉钉子”精神,集中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的集体智慧,攻坚突破,期待通过每个具体问题的研讨带动某个领域教学科研的改革创新。自2018年始,人大新闻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推出系列小型深度研讨会,每期聚焦一个主题,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深度研讨。

文字:郝泽宇

图片:王道圣

编辑:盈盈文 王道圣

指导教师:王润泽 赵云泽 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