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公告
  1. 新闻动态
  2. 通知公告

疫情防控“大思政课“首期开讲 闫岩教授主讲中国现代公共卫生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2-05-24    作者:    点击量:

5月20日晚,新闻学院面向全校师生举办首期疫情防控“大思政课”线上主题讲座,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闫岩以“疾病观念的科学传播——中国现代公共卫生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为题,讲解了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中国公共卫生观念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对新冠疫情防疫政策的影响。近300名师生参与讲座。

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孙权主持讲座。她表示,当前疫情形势复杂严峻,加深对中国现代公共卫生观念、体系的了解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调整心态、应对风险。孙权希望同学们能认真思考,秉持学术素养和科学观念,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正确看待当下疫情形势及防疫政策。

本次讲座中,闫岩依次分享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和当前公共卫生观念、政策和体制的流变。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公共卫生观念肇始于民国时期,其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东西方在思维、理念方面的碰撞和交融。当时大量出现的公共卫生运动和政策集中反映了这一变化趋势。

闫岩在讲座中提到,在传统社会中,国家的合法性并不与百姓健康状况直接相关,国家无需对个人的生老病死负责,这使得大规模的公共医疗系统难以出现。随着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国民取得一国之中的基础性地位,重视并为民众健康负责成为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为此,必须将建立大规模的、全面覆盖的公共医疗系统纳入国家公共事务的统辖体系之中。

在清末民初时出现的卫生救国运动就是我国现代公共卫生观念萌芽的集中体现。闫岩以新生活运动为例,详细剖析了当时的有识之士如何通过改良生活方式来改变民众在身体、心理和精神上的病态。这些运动为日后国家公共卫生治理事业乃至国家政治治理事业的建立和完善打下良好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我国的公共卫生运动和政策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建国后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确立了“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基本方针;此后,通过爱国卫生运动、送医下乡运动、赤脚医生制度等,逐步解决全国性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医疗体制改革,对中国医疗资源分布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进一步建设现代化的医疗体系提供了借鉴经验。

闫岩认为,我国目前摸索出的新冠疫情防控方案反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卫生观念,它也是我们公共卫生医疗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基本逻辑一脉相承,运行框架相对一致。面对国内疫情反复的局势,应当充分意识到,公共卫生需要回答的是关乎社会、关乎人性的问题。“它总是需要放在社会的整个大框架中去考虑,关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环境、制度和人。”闫岩说。

最后,闫岩引用《礼运大同篇》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做结语。她指出,中国人自古以来所追求的大同社会理想,倡导个体对家国的体认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关怀具体同胞的生死福祉,而不是以一己为核心的个体化诉求,“理想的社会生活需要每个公民的共同努力,不仅仅是争取自己的福祉与利益,也需要关照那些未曾谋面的遥远的同胞。这才是一条通往大同的大道”。

讲座结束后,大家都表示受益匪浅。新闻学院2020级本科生邹雨珈认为,这场讲座帮助她了解了从古至今人们关于“疾病”认知的变化。联想到目前的疫情形势,她越发认识到要做好疫情防控科学传播的重要性。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全民行动,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到行动中来。

新闻学院2021级本科生薛思远对如何面对未来不确定性有了新的认识。“听完闫岩老师的讲座,我对当代中国卫生观念的形成与传播有了更完整的认知。与此同时,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我们也要注意个体心理和生理层面的健康。只有每个人都行动起来、过健康生活,国家卫生事业才能进一步发展。”他说。

明德书院2021级本科生黄诗贻也分享了自己的体会。“听了闫岩教授的讲座,我收获颇多。疫情当下,学习中国现代公共卫生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十分必要,这有助于我们以史为鉴,反思当下,在疫情中以正确的观念来指导行动。面对新冠疫情,我们无需恐慌,更不应该传播不实言论,而应该做好个人科学防护,共克时艰!”

本次讲座为新闻学院疫情防控“大思政课”第一讲,接下来,新闻学院将继续组织院内专业教师面向全校师生主讲专题讲座,运用新闻传播学科专业知识解读疫情防控形势与政策。欢迎全校师生关注、参与!

(文字:黄海洋 郝泽宇 编辑:文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