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1966届校友、《深圳特区报》原总编辑陈锡添
1992年春天,87岁的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在改革开放重大历史关头的重要谈话,通过一篇名为《东方风来满眼春》的通讯,传遍全国。
从此,通讯作者陈锡添的名字,与一位伟人、一个时代联系在了一起。
2018年3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新闻楼演播厅,人大新闻系1966届校友、《深圳特区报》原总编辑陈锡添在第五期校友讲坛暨《经典新闻案例解析》课程上,与大家分享了当年书就《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故事。
郭庆光教授在讲坛上谈到这篇报道的重要意义: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四十年中有两个非常关键的历史节点。一是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这一时期,校友胡福明先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解放思想、打破禁区、推动改革开放发挥历史性重要作用;另一个是1992年改革开放来到了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陈锡添先生所写的《东方风来满眼春》产生重大社会影响,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深化阶段。
郭庆光教授
“假如我对大局认识不深,
这样的重大新闻就擦身而过了”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蜕变,姓社姓资的争论激烈。深圳作为前沿阵地首当其冲,有人说深圳是资本主义复辟,“除了红旗是红的,其他都是黑的”,满天飞的争论使得人们不敢闯、不敢冒、不敢试,改革开放进程止步不前。
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来深圳”这六个字,本身就是件大新闻了。
对于这次视察深圳,有关方面提出了“不报道、不接见、不题词”的指示。当时很多记者一听说不能报道,便放弃了采访。陈锡添成了唯一坚持全程采访的记者,“你放弃了采访,将来有机会发表的时候,你都写不出来了。”陈锡添意识到,邓小平的“闲谈”中暗含万千气象,“这些话破解了当时在人们头脑中的许许多多的难题。我内心觉得,我坚决要报道。我觉得小平不是度假,他不吐不快,在任何一个场合都要讲话,一谈都是重要的内容。”
这种敏锐的意识来自于陈锡添读书时植根于心的大局观:“我上学时候,老师经常教我们要有大局意识,要有政治敏感。甘惜分老师当年教我们新闻理论,他写过一个条幅给我:政治家办报,小局服从大局。可以说,假如我对大局不了解,或者认识不深,这篇报道就会擦身而过,这样的重大新闻就擦身而过了。”
在数十载新闻生涯中,陈锡添时刻铭记着大局意识。他在这次讲坛上对同学们说,这是我们当记者最重要的素质之一。“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将国家比作航船,记者就是这艘航船的瞭望者,记者要在一望无际的大海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激流险滩,及时报告船长来调整航速,调整航向,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我们不是无冕之王,没那么神气,但千万别拘束”
陈锡添给同学们分享了这篇万字长文的采访过程,文中那些跃然纸上的生动细节,都是依靠扎实深入的采访得来的。
当时,为了更准确、清晰地听到小平同志说的每一句话,他总是想办法“抢占”有利地形,有时甚至成了小平同志的“贴身保镖”。“当个记者不要拘束,当然我们也不是无冕之王,没那么神气,但是千万不能拘束。”因为靠得近,“小平同志的孙子跑过去,邓楠叫他吻一吻爷爷,他吻一下小平,这样的细节我都能写出来。”
不准录音,他便在本子上记下提纲,有时小平同志边走边聊,他就拿张香烟大小的纸片,把最重要的话记下。在每个活动间隙,他还去找陪同的领导核实、了解实情,晚上回去做整理,常常要工作到凌晨两三点。而对于行程中重要的采访细节,他也要反复进行核实。
谈及此,陈锡添给在座的新闻学院学生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将来同学们做新闻工作就要成为令人信服的行家里手,要培养很强的采访能力,这非常重要。”
“我把小平写成人,不是神”
一个记者的政治敏感以及对舆论环境的把握,让陈锡添抓住了最佳的报道时机。
3月18日,深圳市委召开了全市外宣工作会议,随后,市委宣传部开始筹划邓小平在深圳视察的长篇报道、影视纪录片和专题书籍。次日,陈锡添接到任务,将邓小平视察深圳的过程写一个电视片解说词,他花了三天时间,写下8000余解说词。
3月22日,陈锡添到办公室翻阅报纸,突然发现《南方日报》一篇《邓小平在“先科”人中间》的文章,“是不是开绿灯了?”陈锡添心情紧张又焦灼,马上回家啃了几口饭,铺开稿纸,写下一句“东方风来满眼春”。
由于材料早已烂熟于心,加之心潮澎湃,整个过程犹如行云流水,两天半时间,他完成了一万一千余字的长篇报道。
3月25日,陈锡添和社长拿着稿子到市委宣传部送审,时任部长杨广慧拍板,“发吧 ! 稿子你们自己把关,但要把小平写成人,不要写成神。”
而这篇报道最大的特点之一,便在于平实与蕴含细节的语言。陈锡添说道,“我是着重表现他平凡的一面。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伟大与平凡集一生(的人)。他穿个黑夹克黑裤子,如同一般的老人家,非常和蔼慈祥,我用很多细节去写他平凡的一面,写得人性化。”
稿子没有多大改动,但杨部长的一句“发吧”一字千钧。陈锡添感叹道,这篇文章能够面世,首先归功于深圳市委,这表明了深圳市委对改革开放的深刻认识以及敢闯敢试、敢去担当的精神。
一纸风行,名闻天下
1992年3月26日,当《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深圳特区报》以头版头条刊出后,《羊城晚报》《文汇报》《中华工商时报》《光明日报》等在几天内先后进行了转载。接着,新华社播发了《东方风来满眼春》全文。3月31日,全国几乎所有省市区的主要报纸的头版都是《东方风来满眼春》。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文章被评价为拨正了中国前进的航向,打破了束缚在人们头上姓社姓资的枷锁,一个加快改革开放的生气勃勃的舆论环境也迅速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改革开放的高潮更迅速在中国掀起。
而当年那个上大学时期,在日记本扉页写下“少年心事当拿云”的风华少年,依靠着自己敏锐的大局意识与深厚的新闻素养书写下了“一文而名动天下”的故事。
东风浩荡,至今已二十六载。
当人们吟唱着那首“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的歌谣时,也必会联想到这伟大诗篇的记录者——陈锡添。
校友讲坛第五期现场大合影
文:陈仪萱
图:郑文媛 黄思琪
编辑:蒋雨师 沈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