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阿富汗局势突变,成为全球焦点。为探讨阿富汗当前局势与未来命运,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0月10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以“阿富汗建设的机遇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赋能”为主题,举办第38期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深研会。会议分为“外交政策”“学者观点”“记者观察”“舆情报告”四个主题发言环节。会上,外交官,新闻传播、国际关系、历史文化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曾深入阿富汗采访报道的记者,共同围绕阿富汗内部局势、国际关系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下的中国关切和中国愿景展开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与舆论生态研究院院长周勇致欢迎辞。他表示,深研会是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后创建的一个小型学术会议品牌,目的是邀请专家们不限时间、不限形式地深入探讨一个重要的问题,阿富汗问题就是这样的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因此,今天是三方,学界、业界,还有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共同来讨论。周勇向嘉宾们介绍了成立国家治理与舆论生态研究院的背景。他表示,人大新闻学院具有深厚的历史传承,学科的发展始终与国家社会的命运深度绑定,在2020年疫情与舆情叠加对中国社会以及国际社会产生强大冲击的时候,新闻学院在学校的支持下创办了该研究院,希望更好地发挥本学科优势对国家社会和国际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公共外交研究院副院长钟新承担了本次会议的组织工作并主持了会议。她表示,近期阿富汗人民的命运牵动着全世界人民的心,中国作为负责任的东方大国、文明大国,需要从历史文化、国际关系、国际传播、公共外交等视角出发,综合分析如何在促进阿富汗和平稳定发展方面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钟新表示,很荣幸这次会议邀请到了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和有驻阿富汗经历的外交官、记者共同探讨。
外交部亚洲司信息和公共外交处参赞兼处长张志新作“外交政策”主题发言。张志新从《大唐西域记》和恩格斯1857年著就的《阿富汗》谈起,阐述了阿富汗变局之后的中国对阿富汗政策,分析了影响阿富汗发展的多种内外关系、以及需要处理好的若干问题。他表示,中方期待阿富汗建立开放包容的政府,奉行温和稳健的内外政策,同恐怖组织彻底切割,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建立和发展良好关系。
在“学者观点”主题环节,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院长、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院长李绍先首先发言,从阿富汗局势的积极变化对阿富汗独立自主的意义、对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塔利班和阿富汗国情、如何与国际社会一道为阿富汗提供人道主义支持、与阿富汗分享中国发展经验、促进阿富汗稳定发展等多个角度分析了阿富汗问题。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巴基斯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作题为“Now or Never: 有关阿富汗塔利班的正确叙事”的发言。他认为,了解塔利班需要看塔利班的一手信息,例如塔利班的发言、塔利班的推特等,不要被西方媒体带节奏。他表示,塔利班与不同国家作战几十年,现在需要学习治理国家,而中国可以分享发展经验、可以促进中国人民和阿富汗人民的交流,增强相互认知。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长聘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认为,阿富汗局势为传播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机遇,阿富汗的和平稳定符合地区和全球期待。他表示,中国国际传播应当强调对阿富汗秩序恢复的愿景和支持,强调各国应支持阿富汗和平稳定发展,而中国媒体报道阿富汗问题要符合中国的大国形象,同时在一些具体议题上不要被西方媒体带节奏。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全球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副主任刁大明围绕美国从阿富汗撤军、中美关系现状以及中美未来合作空间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表示,美国军队撤离阿富汗并不等于美国撤出了在阿富汗的存在和影响,因此,不能抛开美国看中国与阿富汗的关系。他认为,在防止恐怖主义外溢这类已有广泛国际共识的问题上,中国可以积极与美国合作,以发挥我们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与美术考古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佛教艺术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哈佛大学CAMLab特约研究员邵学成从自己在阿富汗考古的经历出发,认为中国与阿富汗有着文明上的连接,而阿富汗文化遗产最大的威胁是恐怖主义。他展示了在阿富汗考古时获得的文化古迹的珍贵图片以及3D复原的古迹。他表示,文明之地成为恐怖主义之地,反差太大,而用3D复原古迹、创建数字博物馆是让文化遗产重现古代辉煌的重要路径,他希望能够通过自身以及团队的努力,秉持国际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借助数字扫描、3D复原重建等方式保护好阿富汗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记者观察”环节,中央电视台驻喀布尔记者站首任记者、CGTN新媒体部定稿主编秦小虎结合自身驻阿报道经历和对阿富汗的持续关注,分析了阿富汗精英和普通百姓对美国的看法差异、阿富汗文化等对阿富汗的观察,认为关于阿富汗的报道基本都是空袭、爆炸这类的新闻,媒体应该从更多的角度报道阿富汗。 他介绍了CGTN在近期关于阿富汗的报道,并强调了当地报道员现场报道、一手独家报道、高端采访等特色。
新华社喀布尔分社原首席记者、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时政编辑室编辑陈鑫今年初在第二次驻阿富汗报道后回到中国。他介绍了新华社1956年在阿富汗成立分社的历史,讲述了驻阿期间所见喀布尔民众生活中的一些现实困境以及阿富汗基础设施薄弱等现状,并介绍了中阿两国多领域合作受阿富汗战乱影响的现状,提出了加强中阿在媒体、文化等领域合作的建议。
人民日报国际部记者、原驻巴基斯坦首席记者杨迅从自己驻巴基斯坦期间负责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三国报道并在2014年进入阿富汗报道总统大选的经历讲起,分享了反映阿富汗人民生活状况的生动的一手资料,介绍了中国与阿富汗人文交流、中国对阿援助的情况。他认为,两国经贸合作可以将中方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与阿富汗的资源、交通区位优势相结合。作为原驻巴基斯坦记者,他强调,巴基斯坦在阿富汗问题中扮演重要角色,两国不仅颇有历史渊源,巴基斯坦还在收容阿富汗难民、积极参与多边机制、促进和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钟新、张迪、周玉黍三位老师共同作题为《阿富汗变局时期的舆情分析》的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际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张迪介绍了舆情报告的研究对象、问题和方法。本研究旨在回答五个问题:第一,舆论对阿富汗败局的归因;第二,舆论对阿富汗未来的期待和担忧;第三,舆论如何看待中国在阿富汗命运中的角色;第四,舆论如何看待西方在阿富汗命运中的角色;第五,舆论对于塔利班的看法。研究团队通过中科闻歌的闻海数据库搜集了阿富汗变局最为激荡的时段内(7月8日至9月30日)的11万多条西方媒体报道、16万多条中国媒体报道和2000多条阿富汗媒体报道,并对这些新闻报道进行了舆情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与舆论生态研究院秘书长周玉黍分享了团队舆情分析的结果。他指出,中西方媒体在阿富汗局势归因的看法上存在较大差异:西方媒体通常认为,拜登政府的战略决策失败和美国情报部门的误判构成了阿富汗败局的主要原因;而中国媒体聚焦于美国对主权国家的肆意干涉和侵略,以及加尼政府的腐败无能。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团队特别分析了24家阿富汗媒体的观点态度。
钟新则基于西方媒体、中国媒体、阿富汗媒体三个舆论场的舆情共性及差异提出了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在帮助阿富汗克服人道主义危机、反恐等领域可以推动的国际合作,并认为顺应阿富汗舆论对中国的期待,中国可以循序渐进地推动中阿双方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务实精神助力阿富汗建设,强化中国作为“建设者”的国际形象。
最后,李绍先、周勇分别作会议总结。李绍先强调,帮助阿富汗渡过难关,符合国际社会的利益,同时,在阿富汗问题上,要充分考虑阿富汗国情。周勇提出,这样的跨学科跨界交流,能够拓宽新闻传播学科的认知范围,对本学科的学术研究启发良多。
本期深研会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与舆论生态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承办。
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深研会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双一流”建设科研项目之一,目的在于聚焦新闻传播教育界和学术界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发扬科研“钉钉子”精神,集中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的集体智慧,攻坚突破,期待通过每个具体问题的研讨带动某个领域教学科研的改革创新。自2018年始,人大新闻学院持续推出系列小型深度研讨会,每期聚焦一个主题,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深度研讨。
文字:何京蔚 官逸伦 林芊语 常容轩 邵昱诚 邹睿
图片:贾亚欣
编辑:盈盈文 王道圣
指导老师:钟新 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