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中文
  1. 学院概况
  2. 新闻公告
  3. 教职员工
  4. 招生培训
  5. 教学培养
  6. 合作交流
  7. 学术科研
  8. 党建工作
  9. 学生事务
  10. 校友天地
  11. banner
  12. 友情链接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十九大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80周年贺信中对学校提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殷切希望;同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荣幸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今年是“双一流”首轮建设的收官之年,对建设周期的总结既是向国家“大考”的交卷,也是一次回顾成效、检视问题、把脉未来的机会。为此,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于2020年9月12日下午举办第29期深研会邀请国内新闻传播院校的专家学者就“双一流”建设与新闻传播学科创新发展等相关议题展开研讨。


胡百精教授指出,“双一流”学科建设评估工作要有整体的思路、框架,要按照指标进行评估。评估的指标包括建设符合度、建设达成度、建设显示度等等,这其中最重要是建设达成度。人大新闻学院在建设达成度上,大大小小几十项指标基本达成,甚至大部分已超标完成。


他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们为人大新闻学院的“作业”打分、鉴定,指出学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商讨解决方案,探究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天花板”。

周勇教授主要围绕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作汇报:


人大新闻学院近年来在以上方面取得了一些斐然的成绩。人才培养层面,学院确立了“4421”人才培养生态体系,即4个本科人才培养特区;4个硕士人才培养特色项目;2个人才贯通培养体系;1个人才培养资源支撑的平台。师资队伍层面,人数、年龄代际、文化传承和国际化等方面均有较大进展。科研与社会服务层面,学院科研着眼于“三大体系”(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九个重点学术公关领域和九大发展方向,主动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文化传承层面,学院致力于整合学界业界资源,传承学科自身文脉。国际化建设层面,以人才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构建国际学术话语权为重点,力图构建新时代国际交流合作体系。


他表示,新闻学院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克服了许多困难,截止目前建设的达成度较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在学科融合发展过程中如何确立学科主体性和专业认同?师资队伍规模的扩大同时怎么样去涵养学生共同体?怎么建设新闻传播的中国学派?等等。

唐绪军研究员认为,人大新闻传播学科“双一流”建设强调“生态型”这一概念非常重要,它既是一种对平衡的追求,也是一种对可持续的追求。怎样能在一代代人的传承过程中保持好学科以往所取得的成绩,同时在新的环境下创造出新的成果、培养出新的人才,这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他表示,人大新闻学院在“双一流”建设方面“力度很大、效果明显,各项举措很有创造性”,对全国的新闻传播院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而针对国际化中师资建设和国际交流上的困境,他认为在“后疫情”时代所有人都身处极大的不确定性之中,这是制约,同时也意味着新的机会,只有在大趋势的制约下能够做出新的选择才是创新。

“人大经验、人大做法、人大战略规划对我们的启发非常大,也有很多收获”,张涛甫教授表示,“人大新闻学院的每一步战略布局都非常清楚,也可以看得出执行力和效果是非常好的”。


他认为,当前整个新闻传播生态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闻传播学界正处在系统调整的时期。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大新闻学院走在前面,有意识地用生态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国际化建设等措施探路,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起到了引领作用,为其他院校做出了榜样

张明新教授表示,“人大新闻学院在‘双一流’学科建设的五年周期内,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代表真正的新闻传播学中国特色,也代表着中国新闻传播学走向世界一流征程中的雄心壮志,其成就的背后凝聚的是人大同仁们的心血、智慧、担当和勇气。


他认为,人大新闻学院的生态型人才培养体系代表中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创新改革标杆。学院在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方面,布局和成果上都真正体现出了中国特色、中国追求。目前学院的国际化发展方面也成果显著,体现了建成世界一流学科的决心。从其中的做法来看,课程思政模式和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建设这两方面尤其值得学习。

“人大新闻学院探索的这样一种‘4421’模式非常契合中国现在新闻人才培养需求”,陈昌凤教授认为,“人大新闻学院真正起到了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科‘领头羊’的作用,也给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和学科建设设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标杆”。


从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国际化等方面对人大新闻学院的措施和成绩予以点评和分析,她表示,人大新闻学院在“双一流”建设方面的工作是“扎扎实实在推进的”,“希望人大新闻学院带着中国新闻传播学科把国内的新闻传播学科做强做大,给大家更多启发和促进”。

李本乾教授表示,“人大的新闻传播学科历史比较悠久,近年来学院在老学科里开创新方法,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让人印象深刻”,人大新闻学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都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李本乾教授表示,“人大的新闻传播学科历史比较悠久,近年来学院在老学科里开创新方法,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让人印象深刻”,人大新闻学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都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人才培养是一个体系性的工作,短时间内可以取得一些局部的突破,但短时间内从整体上建成人才培养体系比较难,人大新闻学院现已成体系建设,且提出的生态化发展非常重要;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虽然师资人数有限,但“战斗力”很强;教学科研方面成果显著,比较重视科研的系列化,这也是我们未来学习的重点。

强月新教授向人大新闻学院在“双一流”建设中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认为人大新闻学院“双一流”建设的如下方面值得学习:一是学科建设思路非常清晰;二是学科建设执行力比较强;三是一些创新的做法很好,例如红色文化的数字记忆建设


他提出了自己对人大新闻学院的期望:一是进一步整体性地增强新闻传播学科地位;二是完善化、体系化学科建设的理念。

支庭荣教授表示,人大新闻学院在“双一流”建设当中“破解了时代难题和挑战”:

第一,破解了当前时代给我们在理论上的挑战。进入新时代,国内国外环境、新闻传播环境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动,人大新闻学院在过去几年里面理论成果非常丰厚,对时代的难题与挑战做了充分理论准备和回应。


第二,破解传播技术对新闻学科提出的挑战。在新媒体、人工智能等领域,人大新闻学院有雄厚积累,同时也不断有新鲜血液加盟,我们也从人大新闻学院的工作中汲取到不少灵感。


第三,破解社会治理给我们新闻传播学科带来的挑战。包括新的研究院的设立,以及在社会服务方面作出各种成绩,为国内新闻传播学科发展探索出不少宝贵的经验。

“人大新闻学院有深厚的传统,加上学校的支持,还有领导力很强的班子,所以学院取得这些成就也是意料之中”,陆绍阳教授指出,要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当中体现出新闻学科的“使命感”,我们这个学科建设的终极目标还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他认为,人大提出的生态型新闻传播学科发展思路及相应的路径是契合这个学科发展的特点和要求的,如何打造一个可持续性的生态型发展环境,以及如何营造宽松的学术生态,使更多原创性成果涌现,这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显得尤为重要。

张红军教授认为,人大新闻学院能在学科发展节点上组织这样的会议,对整个新闻传播学科贡献巨大。他分析了当下新闻传播学科的两个鲜明发展态势:一是新技术驱动传媒改革带来的新闻学研究的日益丰富和深化;二是媒介化社会的新需求催生出新闻传播学科增长点的拓展与应用。


他简要介绍了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建设发展情况,希望从人大新闻学院的建设实践中能够学习先进经验,为整个学科提升贡献力量。

韦路教授向人大新闻学院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他分享了两方面感想和五点建议:

两方面感想:一是人大新闻学院在当前“双一流”学科建设当中确实是定义主流的一支力量;二是人大新闻学院在当前新闻传播学科的改革中引领方向,有闯劲、有新意,做了很多非常大胆、具有引领意义的举措。


五点建议:一、建议人大新闻学院为“世界一流”学科下个定义、定个标准;二、建议为如何进一步优化人才梯队提供方案;三、建议深入探讨新闻传播学科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四、建议为新闻传播学科中国学派的形成提供更多支撑;五、国际化层面推动实质性的国际合作。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张辉锋教授、赵云泽教授,党委副书记韩晓宁副教授、孙权副教授,新闻学院教师李彪教授、张迪副教授、闫岩副教授、赵小曼讲师、杨奇光讲师等也参加了本次会议。


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深研会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双一流”建设科研项目之一,目的在于聚焦新闻传播教育界和学术界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发扬科研“钉钉子”精神,集中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的集体智慧,攻坚突破,期待通过每个具体问题的研讨带动某个领域教学科研的改革创新。自2018年始,人大新闻学院持续推出系列小型深度研讨会,每期聚焦一个主题,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深度研讨。


文字:李宇皓  吴衣巷

图片:邹美玉  吴衣巷

会议纪要:杨奇光  李兴博  何天平

嘉宾协调:荣安琪

编辑:邹美玉

指导教师:孙权  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