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院
2016级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
一、适用学科专业
传播学 (学科门类:文学 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
二、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传播理论,遵循学术规范,遵守职业道德。 2.掌握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理论和操作知识,尤其是传播学的基本文献和传播实务知识,熟练运用新媒体,能够从事专业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传播实务工作。3.承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新闻与各类社交媒体、广告、公共关系、编辑出版等部门的实际操作工作。
三、学科专业研究方向
传播理论研究
传播实务研究(含广告、出版、公关)
新媒体研究
四、学习年限
基本学习年限2年。
五、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见附表)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需要获得学位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3学分。公共课不少于6学分 ,方法课不少于4学分 ,学科基础课不少于6学分 ,专业课不少于12学分 ,选修课不少于4学分 ,社会实践不少于1学分。
六、社会实践
本专业研究生在第3学期需到各类媒体机构、公关和广告企业以及其他相关单位进行不少于2个月的实习,并取得相关单位提供的实习合格证明。
七、论文撰写
(一)硕士学位研究生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修满学分并均获得“合格”以上成绩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学位论文可以是学术论文、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原则上,理论研究方向以学术型论文为主,应用研究方向以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形式为主。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本人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二)撰写学位论文之前,必须进行硕士论文的开题。由当事人报告未来学位论文的选题及理由、核心观点或社会实用价值、已有的学术或知识积淀。开题小组由三位以上的硕士导师组成,对开题报告进行评议,提出修改意见。(三)学位论文的写作要遵循学术规范,遵守著作权法,治学严谨。
附:课程设置和学生课程学习的学分要求
1、公共课(6学分) |
|||
(1)政治理论课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学分 |
PUM505 |
1学期 |
(Research on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学分 |
PUP504 |
1学期 |
(Introduction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学分 |
PUP505 |
1学期 |
(Marxism and method social sciences) |
|||
(2)第一外国语 |
|||
语言基础 |
3学分 |
PUF500 |
2学期 |
(Foreign Language) |
|||
2、方法课(4学分) |
|||
量化传播研究方法 |
2学分 |
COM502 |
1学期 |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n Media Studies) |
|||
(本课程讲授传播研究里量化方法的内在逻辑和操作过程,培养学生应用量化研究方法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研究能力,提高研究的规范性、严谨性和系统性。) |
|||
质化传播研究方法 |
2学分 |
COM503 |
2学期 |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n Media Studies) |
|||
(本课程讲授传播研究里质化方法的方法论基础和方法类型,介绍质化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评估、分析、呈现和对研究成果的检验,发展学生的实际研究能力。) |
|||
媒体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 |
2学分 |
COM504 |
2学期 |
(Media Research Design and Thesis Writing) |
|||
(本课程着重对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侧重锻炼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的知识创新,并熟悉掌握国际化的研究设计。) |
|||
媒介市场分析 |
2学分 |
MED501 |
2学期 |
(Analysis of Media Market) |
|||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认识媒介市场的基本性质、特征,掌握分析媒介市场的常用研究方法和分析模式。) |
|||
3、学科基础课(6学分) |
|||
传播理论研究 |
3学分 |
COM501 |
1学期 |
(Communication Theories) |
|||
(本课程以专题研究形式梳理各主要领域的发展脉络,结合媒体与时代变化,提示相关领域理论与实践前沿课题,帮助学生形成学术和理论研究的系统思路,培养基本的研究能力。) |
|||
新闻传播史研究 |
3学分 |
JOU501 |
1学期 |
(History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
|||
(本课程以专题课的形式,深化研究新闻传播史的重点领域及热点问题,并以史的视角分析新闻传播领域的重大理论及实践问题,培养同学们在研究及实践工作中树立史的分析视角和方法。) |
|||
新闻理论研究 |
3学分 |
JOU502 |
1学期 |
(Journalism Theories) |
|||
(本课程探讨涉及新闻学基础理论和当前新闻实际工作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旨在提升学生对新闻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
|||
4、专业课(不少于12学分) |
|||
公关理论与实务 |
3学分 |
COM505 |
2学期 |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ublic Relations) |
|||
(本课程旨在探讨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与前沿课题,包括对公关理论难点、传播策略及代表性公关类型的专题研究。) |
|||
广告理论与实务 |
3学分 |
COM506 |
1学期 |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dvertising) |
|||
(本课程以整合营销传播和策略性传播为理论框架,通过案例教学与实践,使学生掌握运用广告公关新闻与促销打造品牌的规律。) |
|||
出版理论与实务 |
3学分 |
COM507 |
2学期 |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ublishing) |
|||
(本课程全面展现、传授、研讨大出版的理论与实务,内容主要有编、产、销、管理、标准、版权业务、对外贸易和中外出版比较。) |
|||
视觉传播研究 |
3学分 |
COM508 |
1学期 |
(Advanced Visual Communication) |
|||
(本课程研究视觉传播原理与实务、不同表现形式与技术技法等,探讨影像在各类传播活动中的作用、特点、得失与前景。) |
|||
网络传播研究 |
3学分 |
COM509 |
2学期 |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nline Communication) |
|||
(本课程以传播学、社会学等理论为基础,研究网络的各种传播形态以及传播环境、传播要素与规律、社会影响等。) |
|||
中国媒体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3学分 |
COM518 |
2学期 |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edia Convergence in China) |
|||
(本课程旨在从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探讨中国的媒体融合,具体课程专题包含媒体融合概念的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的媒体融合、内容融合、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经营融合、管理融合、大数据在媒体融合中的作用与建设区域性生态级媒体平台。) |
|||
传媒经济研究 |
3学分 |
MED502 |
1学期 |
(Media Economics) |
|||
(本课程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传媒业经济行为的运作规律,提高学生在该领域的认识及有关问题的研究能力。) |
|||
5、选修课(不少于4学分) |
|||
公共外交 |
2学分 |
COM510 |
1学期 |
(Public Diplomacy) |
|||
(本课程阐述公共外交的核心理念、各行为主体扮演的角色和可利用的公共外交资源和工具,以及主要国家公共外交的实践活动。) |
|||
媒介文化研究 |
2学分 |
COM511 |
1学期 |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
|||
(本课程以文化研究为基本框架,通过经典文献阅读、理论方法讲授和丰富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在社会文化结构与发展的视野内考察错综复杂的媒介现象,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理论素养和理性分析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文本分析、受众分析等研究媒介文化现象的基本方法。) |
|||
政治传播研究 |
2学分 |
COM512 |
2学期 |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Study) |
|||
(本课程介绍政治传播的基本原理、规律与研究方法,讨论政治符号、新闻报道、公众意见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学习政治营销、政治危机、国际政治传播中的理论与实践。) |
|||
新闻传播前沿讲座(指定选修) |
2学分 |
JOU508 |
2学期 |
(Serial Lectures on Media Reform & Development) |
|||
(本课程邀请新闻传媒界及校外新闻教育界的资深专家、学者,结合业界最新实践,介绍精彩各异的理念观点。) |
|||
注:选修课由学生在本院所开设的选修课或在全校所开设的研究生课程范围内任选。 |
|||
6、社会实践(1学分) |
|||
社会实践 |
1学分 |
3学期 |
|
(Social Practices) |
|||
7、先修课 |
|||
新闻理论 |
|||
(Theory of Journalism) |
|||
中国新闻传播史 |
|||
(History of Chinese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