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1
合作交流
  1. 国际交流
  2. 港澳台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国际化建设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1-12-08    作者:    点击量: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以下简称“人大新闻学院”)自成立以来便主张学术研究的全球性视野和国际交流格局。1960年,当时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组织翻译了一系列国外新闻学著作,如《新闻学原理》(约斯特)、《新闻伦理学》、《报刊的四种理论》、《新闻学原理》(小野秀雄)、《明日的新闻事业》、《一种自由的死亡》等;1982年,刚恢复出版不久的《国际新闻界》连载张隆栋老师编译的文章《公共通讯的过程、制度和效果》,开国内学界系统介绍西方传播学知识之先河;及至世纪之交,人大新闻学院组织中青年教师翻译国外论著、延聘国外师资、开展国际交流,在新闻与传播学科国际化方面开风气之先。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尽管全球交流放缓,人大新闻学院仍对全球化之愿景与人类共同体之未来怀抱真诚希望,并在人才引进、学生培养、国际交流、学术共同体建设等各个方面谱写新篇章。

一、人才引进:形式多样的国际化师资建设

学院采取多种形式的国际化师资建设方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均衡师资教育背景,丰富国际化师资引进形式。

在师资队伍结构方面,学院着力强化海外师资的引进力度。目前,学院共有全职教师57人,其中具有境外博士学位教师13名,含全职外籍教师3名。以上教师取得博士学位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分别为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毕业院校包括斯坦福大学、雪城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阿拉巴马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波恩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海归教师的研究领域多元且均衡,涉及哲学、心理学、政治协商与公共传播、新闻伦理、危机传播、健康传播、女性主义研究等多个领域,构成彼此勾连、互动对话的良性学术氛围。

学院还通过多种形式优化师资结构。如以兼职教师岗位的形式聘请肯特州立大学终身教授Thor Wasbotten教授为我院兼职教授,代表学院参加国际会议、招聘海外人才、协助学院建立国际合作关系和合作项目;聘请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钟布教授为我院兼职教授,协助学院开展学科梯队建设、组建科研团队、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学院还通过人民大学教师国际培训特色项目,聘请海外知名教授开设短期工作坊,为学院师生授课。近三年来先后邀请香港浸会大学文理学院Daya Thussu教授,瑞士苏黎世大学传播与媒介研究系主任Frank Esser教授,Computers of Human Behavior主编、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医学院副院长Matthieu Guitton教授开设工作坊。

(兼职教授Thor Wasbotton在2021年NCA年会上组织海外招聘)

二、学生培养:走出去、引进来的育人育才策略

学院通过鼓励国际/境外学生交流、开设国际小学期、拓宽留学生教育口径等多种形式,大力推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学院通过院、校两级国际学生交换项目,向本、硕、博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国际交流机会。2019年底疫情爆发以来,即便国际交流受到诸多阻碍,学院在过去两年间依旧推动国际和港澳台对外交流。学校层面的合作高校遍布各大洲,学院层面则与美国雪城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西班牙卡米亚斯大学、荷兰鹿特丹依拉斯谟大学、土耳其安纳多鲁大学等多所全球知名新闻学院签署院际合作协议。疫情以来院校两级累计实际派出本、硕、博各层级交流生31人次,远程学习12人次。

学院还通过国际小学期的形式,延请国际师资为全体本科生授课。学院除2020年疫情暂停国际小学期课程开设以外,其他年度均邀请国际师资为全体本科生授课,近三年累计开设课程4门,累计授课人数近200人次。此外,学校拓宽留学生教育口径,在本、硕、博全教育阶段开放留学教育。过去三年间获得学士、硕士、博士的留学生总计逾百人。

三、学术交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学院近年来以多领域、高水平、国际化论文为特色,一方面向世界各领域学者介绍中国社会具体情况、以及中国与世界人民共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深化学科国际化建设;一方面向全球学界提供中国学者对世界问题的思考,以中国视角提供可行性方案,从而以学术连通中外。

近五年,学院教师累计出版英文著作17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英文论文49篇,涉及新闻学、传播学、医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其中潘文静老师的论文Social Capital,Social Support,and Language Use in Online Depression Forum获得第69届国际传播协会年会人际传播分会2019年年度优秀论文奖。

学院另有多位教师在国内外知名高水平期刊、国际会议担任重要职务或获得重要奖项。刘海龙老师担任国内学科权威期刊《国际新闻界》主编,周蔚华老师担任《出版发行研究》《出版科学》《中国编辑》等期刊编委,胡百精老师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委,闫岩老师担任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Broadcasting and Electronic Media编委。

与此同时,新闻学院还打造以“中外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会议”为代表的国际会议品牌。目前,“院长会议”已累计举办五届,共有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密苏里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南卡罗莱纳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海内外知名新闻学院的院长、副院长百余人次汇聚人大,以此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共享中国文化。

四、创建国际新闻与传播系:培养国家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人大新闻学院国际化建设的显著成果是2021年10月成立国际新闻与传播系。这是人大新闻学院的第五个系,是学院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举措。

该系目前拥有全职和兼职教师近20名,人才培养项目包括全英文国际新闻本科项目、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一带一路全英文硕士项目。应国家对外传播战略和主流媒体实际人才需求,人大新闻学院正在拓展小语种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项目,与中法学院(苏州校区)合作共建国际传播本科项目(中外合作法语项目),预计2022年在苏州校区招生。

以国际新闻与传播系的成立为标志,人大新闻学院已建成贯穿本硕博的国际新闻与传播人才一体化培养体系。该系的成立呼应党中央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提出的要求,彰显了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精神品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建院66年来,始终立足中国实践,关照人类共同的命运与困境。在疫情一定程度阻碍文化间交流的当下,人大新闻学院依旧秉承“面向新时代、面向全球化、面向新技术”的理念,怀抱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美好愿景,与学界同仁携手前行。

文字:闫岩

编辑:盈盈文

指导老师:闫岩 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