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

2020年中外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会议举办——瞭望与关怀:全球疫情背景下的新闻传播

发布时间:2020-10-26    作者:学生编辑大神    点击量: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数月间在全世界蔓延开来,抗击疫情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愈发深入人心。在疫情带来的众多变化面前,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应当如何应对?在新闻实践、学院教育、学术科研、新闻传播基本观念伦理等层面,新闻传播学研究又会出现怎样的新方向?

2020年10月24日上午,中外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会议(2020)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8会议室举办,会议以“瞭望与关怀:全球疫情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为主题,以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形式邀请了国内外多所新闻传播院校的院长、专家学者一同展开交流研讨,当天会议还进行了网络直播,两千余人在线观看。

 

开幕式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当下正是全球新闻传播技术急剧发展的时代,如何应对技术变革挑战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学界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次会议的主题 “瞭望与关怀:全球疫情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与当前全球社会形势结合紧密,兼具国际视野和人文关怀,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大学立足社会、扎根民众、守业问道的学术立场。期待各位院长展开深入的研究与对话,共同推动更深层次的新闻教育变革。

 

【致辞】
刘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周勇教授主持。周勇教授对以线下和线上方式参与会议的师生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详细介绍了本次会议的主题内容。

 

【主持人】
周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开幕式后,刘伟校长与全体参会嘉宾们合影留念。

【合影】

本届会议分三场圆桌会议,主题依次为“疫情期间的高等教育:坚守与改变”、“疫情期间的新闻伦理:程序与原则”、“疫情期间的新闻实践:速度与关怀”

 

圆桌会议一
第一场圆桌会议“疫情期间的高等教育:坚守与改变”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张辉锋教授主持。

 

【主持人】
张辉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兼党委书记张涛甫教授以“熔断与创新”为主题,讲述了疫情语境下新闻传播教育的变化。在疫情传播的语境当中,人类所积累的不确定性、病毒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传染性、致命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的理性和自信。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传播教育的三大使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在价值层面、知识层面、能力层面重建新闻传播教育:重新思考基本的核心价值、寻求更多的“硬核知识”、建设服务于社会的新闻传播学科,这样才能在无序状态中建立新的价值和秩序。

【熔断与创新:疫情语境下的新闻传播教育】
张涛甫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兼党委书记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Fritz Cropp教授介绍了拥有百年历史的密苏里新闻学院如何应对全球性的危机带来的影响:第一,在面积较小的新闻编辑室里仍然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全面的新闻实践空间;第二,增添更多的互动方式,促进社区内、校园内信息的交流与沟通;第三,充分利用线上的方式使得新闻研究工作和教学项目不被打断。

【全球危机背景下坚持高质量的新闻教学与研究】
Fritz Cropp教授,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妮伯格传播学院副院长杨国斌教授重点介绍了美国疫情对美国社会复杂性的放大效应,指出新闻传播教育不应只存在于象牙塔内。疫情暴露了美国社会不平等和种族歧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妮伯格传播学院在考虑如何进一步研究各种社会不平等问题之间的关系,如何应对种族问题,如何更多地关注社会公正的问题。

【疫情下安妮伯格传播学院的新闻研究与教育实践】
杨国斌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妮伯格传播学院副院长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教授从教育理念、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就业情况等五个方面比较了中美新闻传播教育的异同,他认为中美新闻教育“道不同,术相通”的结论。所谓“道”是指两国教育理念存在较大的区别,但是我们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还有很多可以向美国学习之处,同时也期待进一步加强与美国同行的交流。

【中国特色新闻学教育的特色与路径——中美比较的视角】
韦路教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

内华达大学新闻学院院长Alan Stavitsky教授在“坚守与改变”的框架下,介绍了内华达大学新闻学院的三个改革方向:一是借鉴媒体行业新的业务模式来应对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变化;二是承担起对各院系背景的学生进行新闻传播通识教育的责任,以缓解人们对媒体的不信任感;三是课程设置上的创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非正式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来促进学院课程设置的优化。

【重新想象新闻传播教育】
Alan Stavitsky教授,内华达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圆桌会议二
第二场圆桌会议“疫情期间的新闻伦理:程序与原则”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教授主持。

【主持人】
王润泽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传播学系系主任Laramie Taylor教授重点阐明了全球化对新闻媒体生产和道德实践产生的影响,并用两个核心道德原则来证明:真实准确、公共利益。在全球化背景下,新闻的真实准确变得更加重要,因为记者需要考虑的是全球的受众如何阐释信息;同时,在全球受众的背景下,记者还应当思考如何做到跨文化的公共理解和尊重。

【全球化对新闻传播伦理的影响】
Laramie Taylor教授,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传播学系系主任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系主任刘幼琍教授在疫情的背景下介绍了对新闻伦理的重新思考。她认为,针对各种类型的“假新闻”,我们要坚守新闻的真实性,不能求快;其次,不论作为媒体还是公民,都要行使自己问责的权利;再次,媒体在报道医学常识时,一定要注意术语的准确和人文关怀。

【疫情情境下的新闻伦理】
刘幼琍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系主任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重点阐述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以时间消灭空间”的重新理解,认为将其理解为“以时间征服空间”更好。以历史的视角来看,从库利说“铁路是一种媒介”到今天各种智能传播的实践,其实是单位时间内征服的空间变得更大,交往和传播的频率不断提高,最终会改变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外的疫情信息,就是在这种以时间征服空间的演变下迅速做出改变的。

【以时间征服空间的传播趋势】
隋岩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介绍了若干专业媒体在公共传播实践中的伦理失范的案例,揭示了疫情带给我们关于新闻伦理的思考:一是在危机情境中,科学家共识何等重要;二是在坚持真实性的同时,避免被某种民族情绪裹挟;三是在社交媒体的传播中要格外注意不能迎合网络情绪;四是把握正能量报道的尺度,保持足够的人文关怀。

【疫情报道和公共传播——“新闻”伦理的失范、边界与反思】
张志安教授,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中国项目主任Ernest Zhang博士介绍了研究团队关于运用形象修复理论策略修复地方政府的形象的研究。研究运用话语分析方法表明,有七项话语策略得到了成功的运用;从整体上看,湖北及武汉政府形象在新冠肺炎疫情前期得到了维护和修复。

【运用形象修复理论策略修复地方政府形象】
Ernest Zhang博士,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中国项目主任

圆桌会议三
第三场圆桌会议“疫情期间的新闻实践:速度与关怀”由周勇教授主持。

 

【主持人】
周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教授认为,疫情给新闻界带来的变化主要在三个方面:职业精神,即要坚守真实客观;人文情怀,即新闻报道能够促进新冠肺炎疫情的救治;融合创新,即重大突发事件为我们基于技术的融合创新提供了契机。

【疫情对新闻界的影响:职业精神、人文情怀、融合创新】
强月新教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教授首先回顾了我国历史上的应急救灾,指出当前应对疫情的举措体现出我国治理理念的先进性;他针对媒体的“速度与关怀”这一主题,指出媒体要有导向和统一规划,重视时效性和速度的同时,体现对人民的关怀。

【疫情中媒体的“速度与关怀”】
李本乾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支庭荣教授用两个关键概念阐述了自己的思考:信息疫情和信息救济。信息疫情指的是疫情期间部分信息呈现的混乱状态,包括各种各样的虚假新闻等等;而“信息救济”则是用来描述媒体能够发挥紧急状态的救助功能,在疾病流行期间,媒体能够发挥更大的、更主动积极的作用,也肩负着更重大的责任。

【信息疫情 VS 信息救济】
支庭荣教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教授用快、深、全概括了疫情中新闻报道实践的特点。快是指权威信息发布之快,以及媒体回应社会速度之快;深是指媒体描绘和记录时代之深,以及记者坚守一线的关切之深;全是指媒体融合报道之全,即表现形式、文本形态、题材对象之全。

【快、深、全:疫情中的新闻报道实践】
张明新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殷乐教授用两个关键词——再现与建构——归纳了疫情期间的新闻实践。从时空角度来看,疫情期间新闻报道的特征是快慢的融合;从呈现角度来看,新闻报道的特征是数据和影像的更多应用;从媒体角色来看,媒体多采用建设性报道、用解决方案引领公共传播,以期实现公共治理。

【再现与建构:疫情期间的新闻实践】
殷乐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小结
周勇教授对会议进行了小结,他向全体与会师生表示感谢,希望大家在一些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方面,未来继续在人大新闻学院举办的“深研会”——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深研会上深入展开交流探讨。

【小结】
周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孙权副教授、视听传播系主任高贵武教授、教师闫岩副教授以及学院三十余名硕博研究生等也现场参会。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中心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协办。

 

“中外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会议”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学术品牌项目,每两年举办一次。2018年召开的院长会议有来自海内外18所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130多所高校的学者和师生共襄盛举。2020年,在疫情一定程度阻碍文化间交流的当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依旧秉承“面向新时代、面向全球化、面向新技术”的理念,期待与学界同行对话。

 


文字:范屹槟
图片:吴衣巷  崔晨  张洁凡  周安健
编辑:李宇皓  吴衣巷
视频截图支持:周其林
指导教师:孙权 吴衣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