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文明交流调查:89.4%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民意调查中心发布的最新全球调查显示,全球受访者普遍认为文明交流互鉴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动力,呼吁进一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民意调查中心发布的最新全球调查显示,全球受访者普遍认为文明交流互鉴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动力,呼吁进一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重要发现
89.4%的全球受访者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以增进理解与互信,体现国际社会对文化互鉴的高度共识。
88.8%的受访者支持各国根据自身国情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显示出全球南方国家对多样性与自主权的重视。
81.6%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全球文化影响力正在提升,75.4%肯定中国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民意调查中心近期开展了一项覆盖全球41个国家、共12302名受访者的调查。受访者普遍认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动力。
调查显示,90.8%的受访者认为,尊重文明多样性是国际社会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90.2%的受访者表示,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没有任何国家能够独善其身。88.5%的受访者认为,文化创新与传统保护同等重要;89.4%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与互信。
研究发现,全球受访者普遍重视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妥善处理文化差异的重要性。88.8%的受访者认为,各国有权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在认同这一原则的国家中,前十位均为全球南方国家。87.7%的受访者认为,文化和价值观差异不应成为国际冲突的理由;86.6%的受访者指出,强行改变他国文化传统是不尊重的表现。
在现代化进程中,文明交流互鉴的作用尤为突出。89.8%的受访者认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助于促进人类共同进步。其中,18至24岁年龄组的认同率为91.8%,25至34岁为91.6%。85.9%的受访者认为,各国的现代化实践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89.4%的受访者认为国际人文交流有助于促进各国人民相互理解。
在现代化与文化传承关系方面,83.4%的受访者认为,各国的现代化道路应根植于自身文化传统;87.1%的受访者认为,现代化并非抛弃传统,而是通过创新赋予传统新的生命力。88.5%的受访者强调文化创新与传统保护同等重要,82.9%的受访者认为现代发展理论应与本国文化传统相结合。
在对中国文化特征的评价中,60.6%的受访者认为“创新性”是最突出的特点。其中,技术创新最受关注,77.2%的受访者高度关注中国技术及其应用,超过了对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关注。在获取中国文化信息的渠道方面,与技术进步紧密融合的数字媒体平台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的社交媒体、影视内容以及技术产品与服务,正成为了解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调查结果还显示,81.6%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全球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正在持续提升,其中44岁及以下群体的认同率超过80%。75.4%的受访者肯定中国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70.3%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文明对发展中国家具有积极参考价值,70.6%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文明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其中,18至24岁年龄组的认同率为73.5%,25至34岁为75.8%,35至44岁为73%。
本次调查采用在线样本库调查方法,样本结构与各国基于人口普查的年龄和性别分布相符。调查覆盖全球41个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样本量约300人。样本涵盖了具有代表性的全球南方国家和发达国家,其中发达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匈牙利、以色列、意大利、日本、新西兰、波兰、葡萄牙、新加坡、韩国、西班牙、瑞典、英国、美国等17个国家,全球南方国家包括阿根廷、巴西、喀麦隆、智利、埃及、加纳、印度、印尼、哈萨克斯坦、肯尼亚、马来西亚、墨西哥、摩洛哥、尼日利亚、巴基斯坦、秘鲁、菲律宾、沙特阿拉伯、塞尔维亚、南非、泰国、土耳其、阿联酋、越南等24个国家。